第64章 东郡陨石案开端第2/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淳于越自然对墨家非常的不感冒。

  上位。

  “好!我们说第四件事!”

  嬴政开始上正菜的道:“朕打算推行李相提议的令黔首自实田政策,把陵邑制度迁徙腾出的海量土地,分发给中原黔首耕种,以收取四海民心,彰显仁德之治!”

  话音未落!

  李斯立即跳出来道:“陛下英明!”

  武成侯王翦也罕见的公然表态道:“老臣附议。”

  霎时间!

  整个朝堂的气氛都有些不对起来!

  军武勋贵派系和关中勋贵派系……你望望我,我望望你。

  怎么个意思?

  这就要给中原黔首直接发地了?

  那关中平民岂非成了冤大头?

  “陛下!”

  右相王绾深吸一口气,他刚刚已经被皇帝堵了一次嘴,显然这次他无论如何都是要站出来反对的。

  “李相的令黔首自实田政策,纯属误国误民的荒谬之策,平白分发田地给中原黔首,置关中民心于何地?”

  “须知!我大秦是起于关中,而非生根于中原!”

  “还有……难道一统之后,我们就要彻底废弃商君的军功爵位制度嘛?众所周知,我大秦以武立国,李相这是在动摇我大秦国本啊!”

  ……

  右相王绾仅仅只是说这些话,其实已经非常给李斯留面子了!

  若非看在李斯刚刚完善了郡县制……

  估计王绾都得直接当面狂喷李斯了!

  说什么难听话都不为过!

  因为你李斯这么搞,就等同于掀桌子了啊!

  那我关中勋贵派系自然没必要跟你客气!

  大家碰一碰就是……

  反正最后退让的一定是你李斯!

  “老臣附议右相!”

  三公国尉屠雎也紧随其后,他不管夫子是否同意了李斯的令黔首自实田政策。

  因为这项制度涉及到了军武勋贵派系的根本!

  别说由李斯的口提出……

  就算夫子今日就在这大殿之上!

  屠雎身为三公国尉,他也必须站出来,拼了命的争!

  “陛下,李相损关中七百万民众之利,以资中原……这实在难以说得过去啊!还请陛下明鉴!”

  屠雎的声音铿锵有力!

  御史大夫冯去疾也道:“陛下,老臣也附议右相,李相忘本弃忠,还望陛下严惩之!”

  忘本弃忠!

  由御史大夫的嘴说出来!

  这就非常之重了!

  另外。

  冯去疾出身于关中冯氏,现在除了王绾代表的关中王家,就属他关中冯家威望最盛。

  因为冯去疾和弟弟冯劫,同朝为官,文武皆占,影响力不是一般的大。

  旁侧。

  李斯:“……”

  李斯表示,这辈子他也没干过这么刺激的事儿!

  真特么心抖抖啊!

  而且。

  所有人的矛头都是直指李斯,并选择性忽略了王翦。

  没办法。

  老王同志确实不是一般人能够撼动的。

  功劳太大了。

  关中文武阶层没必要跟王翦死磕,他们只需把李斯顶回去,所谓的令黔首自实田政策也就无疾而终了。

  上位。

  “冯公言重了,李斯也是为了我大秦收取中原民心考虑,还不至于到忘本弃忠的地步。”

  嬴政对冯去疾也是极为的客气。

  位列三公,御史大夫,大秦副丞相,关中勋贵派系的又一执牛耳者。

  资历名望都是拉满的。

  嬴政自当给予相应的尊重。

  “再者,武成侯不也表态赞同了吗?朕理应充分考虑令黔首自实田政策的实施可行性!”

  嬴政强行把武成侯王翦往前顶了一下。

  关中文武阶层立马感觉非常难受。

  论功绩、威望,把他们绑一块也比不了王翦。

  这着实是件很无奈的事情。

  但……

  屠雎却依旧刚烈无比的道:“陛下,武成侯!咱说句掏心窝子的话,把田地都分给那些中原黔首了,那我们当年还打个劳什子一统战争?”

  “东出个什么劲啊?到头来没为我关中挣到些什么,反而白白流了那么多血,死了那么多关中子弟!”

  “武成侯,你说你支持李相的令黔首自实田政策?老兄弟我就想问问你为啥子?”

  “啊?你知不知道这么做,会让下面多少兄弟寒心!?甚至会让陛下尽失关中民心!”

  “武成侯,你这是要犯糊涂啊!!”

  ……

  屠雎彻底火力全开!

  当面A了上去!

  常言道!

  得理不饶人!

  纵然王翦功高盖世!

  屠雎仗着满朝诸公的支持,他也照样敢跟王翦直接打擂台!

  “国尉,屠公!”

  武成侯王翦抬了抬眼眸,踏前一步:“你知道施行陵邑迁徙过后,中原会腾出多少土地么?若不施行令黔首自实田政策,难不成让关中大范围移民?”

  “中原土地它就在那里,它是不会动的!”

  “你们既想要土地,又不愿看到关中移民,也就是要把中原黔首尽皆变成农奴?”

  “屠公,在你眼中,中原黔首就真的尽皆非人吗?”

  “你这样又置皇帝陛下于何地?”

  “纵观夏商周三朝,敢问有哪个天子,只坐拥江山半壁的民心所向!?”

  ……

  资历名望都是拉满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