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一止在止,止无可止第2/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于是,渔丈人拔出龙泉,横剑自刎,伍子胥因此事愧疚不已。”

  “综上,内圣君子,必轻财重义,再得名,后乱法纪。”

  ……

  意诚,明心,重义,轻利,得名。

  直至乱法。

  嬴政用伍子胥的实例说明。

  君子固然对于财利,取之有道。

  但仍旧无法脱离轻利之嫌。

  试问!

  世人是否会全部轻利?

  答案是根本不可能。

  这个世上的绝大多数人,注定会下意识的趋利避害,此乃人性使然。

  若内圣外王不符合人性共识。

  那么嬴政就会有一百种办法,揪住这个软肋进行猛攻!

  “阁下,有见地。”

  乐正氏看向嬴政的目光中开始出现赞许,他道:“然具体事例,具体分析,在招待贵客之时,我等之诚心,自然不能被财利玷污。”

  “至于渔丈人搭救伍子胥,得名剑相赠,不受,拔剑自刎以明志,此乃【至善】的一种表现。”

  “然而,我刚刚说了三纲中的止于至善,存世中庸。”

  “君子复礼,修身内圣,当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知止、定心、求静、贵安、虑思、遂当得悟中庸之道。”

  “至善和存世之间的平衡,便是我辈所求的内圣至高之境。”

  ……

  内圣。

  很容易让人本能的去全力追求道德之无瑕,亦或者绝对的正确。

  所以。

  曾子提出了止于至善,存世中庸。

  这八个字真的太厉害了。

  堪称内圣的精髓核心!

  如果你只是一味的想要求得圣人的尽善尽美,便会脱离儒家经世的标准。

  最后就会变成彻头彻尾的曲高和寡,不再亲民,乃至于在明明德也没了实际意义。

  是以:我们需要把理想中的至善,与现实生存相结合。

  如此。

  最起码在理论上。

  内圣知止。

  无懈可击。

  几乎让人挑不出任何的缺点。

  你说我复礼修身,脱离实际?

  我有止于至善。

  你说我轻利重义,动则拔剑以明志?

  我有止于至善。

  你说……

  反正不管你怎么说,我只要搬出这四字秘法。

  那你就只能避之锋芒,毫无办法。

  紧接着。

  乐正氏补充道:“至于实例方面,子路拯溺,子贡赎人,两者正好可用于现下。”

  “子贡赎鲁民奴隶回国,遇赐且让,不取其金。孔夫子听闻,指明子贡大谬,因为以后就无人会去赎回鲁民了。”

  “反观子路拯溺,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

  “孔夫子听闻大悦,后鲁人必争相拯救溺者矣。”

  “是以真正的内圣君子,当止于至善,为表率造福万民矣。”

  ……

  乐正氏连续搬出了两项实例。

  反面教材:子贡赎人。

  正面教材:子路拯溺。

  当真是无比完备。

  儒家就这点好。

  春秋典故太多了。

  用不完。

  根本用不完。

  这下嬴政再度陷入了被动之中。

 &ems我复礼修身,脱离实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