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多尔衮献权表忠诚,自请严罚振军心第2/4段
夜色如墨,悄然铺满了营帐之外的大地,多尔衮的身影在昏黄的烛光下拉长,显得格外沉凝。
他深知,在这场权力的棋局中,每一步都需谨慎,稍有不慎,手中紧握的正白旗或将如流沙般消逝于指缝间。
“行百里者半九十”,此刻的他,更需小心翼翼,以防前功尽弃。
皇太极的野心如同潜伏的暗流,虽未直接翻涌,却已让人感受到那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多尔衮明白,任何微小的变动都有可能引发不可预知的结果。
然而,多尔衮并非轻易言败之人。他选择了一条更为隐秘的道路,不是直面冲突,而是退而结网,于静默中筹划。
“退一步海阔天空”,他相信,只有在退避三舍之后,才能更好地积蓄力量,以待时机。
回到那方属于自己的营帐,四周静谧,唯有心跳与思绪交织成网,他需细细梳理,方能洞察局势,把握先机。
“静思则明,慎行而安”,多尔衮在沉默中酝酿着下一步的计划。
“王爷,此番战果未如预期,我军士气受挫,接下来该何去何从?”
一阵沉稳的脚步声打破了室内的宁静,扎哈里,这位自幼便与多尔衮并肩作战的心腹爱将,面带忧虑地步入帐内。
他的眼神中既有对现状的忧虑,也有对多尔衮坚定不移的信任。
扎哈里的到来,如同一股暖流,让多尔衮的思绪暂时从纷繁复杂的权谋斗争中抽离。
他缓缓转身,目光深邃,仿佛能穿透这夜色,直视未来的风云变幻。
“心有灵犀一点通”,多尔衮理解扎哈里的担忧,但他的心中已有计策。
“扎哈里,你我皆知,此番失利,非战之罪,乃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之微妙变化。”
他的话语中透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冷静,却又暗含锋芒,“皇太极之心,路人皆知,但他若想轻易从我手中夺走正白旗,还需掂量掂量自己的斤两。”
言罢,多尔衮缓步至案前,手指轻轻摩挲过地图上的山川河流,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透露出他内心的波澜不惊与深谋远虑。
“而今,我们虽处逆境,却也是磨砺锋芒之时。特立独行之路固然艰难,却也是彰显我辈气节与智慧的最佳舞台。”
扎哈里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敬佩之色,他深知多尔衮的志向与智谋,遂躬身行礼,坚定地道:“王爷放心,末将愿誓死追随,共渡难关,重振我旗!”
夜色依旧,但营帐之内,却因这一番对话而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决心与希望。
多尔衮与扎哈里,这对生死相依的搭档,正悄然编织着一张属于他们的权力之网,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风暴。
此次战败,扎哈里心里跟明镜似的,他深知那位登基未久、羽翼尚未丰满的新皇极有可能借此机会趁机夺权。
然而,多尔衮却显得镇定自若,他胸有成竹地说道:“无需担忧!本王自有应对之策——以进为退。”
原来,多尔衮心中早已盘算好了一切。“不战而屈人之兵,上之上也”,他决定利用这次战败作为一次展示忠诚与能力的机会,从而赢得更多人的支持。
众所周知,皇太极向来热衷于收买人心,而多尔衮正是看准了这一点。
他打算主动出击,将这场败仗转化为一个可以被皇太极利用来拉拢人心的契机。
扎哈里起初还有些疑惑,但稍作思考后便恍然大悟,瞬间洞悉了多尔衮的意图。
不得不说,这一招实在太过冒险,稍有不慎就可能满盘皆输。
但多尔衮凭借着对皇太极性格和行事风格的深刻理解,毅然决然地决定放手一搏。“置之死地而后生”,他相信,只要策略得当,就能化险为夷。
没过多久,前线的战报如疾风般迅速传入了皇太极的营帐之中。
当得知这个消息时,皇太极不禁惊愕万分,满脸狐疑地自言自语道:“真是奇哉怪也!那崇祯小儿从何处找来如此骁勇善战的军队?”
一时间,整个营帐内陷入了一片沉寂,众人都面面相觑,不知所措。
这支铁骑,竟似在茫茫战场上首次遭遇了自身的镜像,彼此间的交锋,透露出前所未有的复杂与迷离。
崇祯帝的身影,在历史的尘埃中渐渐清晰,其坚韧不拔,远超乎外界的浅薄揣度,为这乱世添上了一抹难以预料的变数。
“国之重器,不在鼎彝而在德”,崇祯帝的坚持与努力,正如暗夜中的一线曙光,给予人们希望。
多尔衮的失利,如同天际突现的惊雷,不仅震颤了敌我双方,更为皇太极铺设了一条通往机遇的隐秘小径。
这不仅是一次军事上的挫败,更是命运之轮悄然转动的预兆。
“祸兮福之所倚”,多尔衮的败北或许正孕育着新的转机。
“多尔衮,他……归来了吗?”皇太极的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问向身侧静立的侍女,那双深邃的眼眸中仿佛蕴含着万千思绪。
侍女轻启朱唇,语调温婉如春风拂面:“回禀陛下,睿亲王尚未归来,似乎……尚有未尽之事牵绊其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