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第3/4段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谈判桌上,两位巨擘的智慧与胆识碰撞出耀眼的火花,最终促成了郑成功那惊世骇俗的一举——挥师东渡,剑指台湾。
郑成功的名字,在这一刻,仿佛化作了海面上最汹涌的波涛,带着不可一世的霸气与决心,席卷而来。
他的到来,不仅仅是军事力量的展现,更是对旧有秩序的一次勇敢挑战,是对未知领域的一次无畏探索。
那排山倒海般的红衣大炮,每一尊都如同沉睡的巨龙,一旦被唤醒,便能喷吐出毁灭一切的火焰,其数量之多,足以让最坚定的反对者也不得不闭上嘴巴,心中只剩下对这位海上霸主的敬畏与惊叹。
朝堂之上,当这震撼人心的消息传来,群臣们无不面面相觑,瞠目结舌。
那些曾经对郑成功此举持怀疑态度的人,此刻也只能将满腹的疑问咽回肚中,转而化为对皇帝深不可测手段的敬畏。
整个大殿,被一种前所未有的静默所笼罩,这种静默中,既有对未知未来的忐忑不安,也有对即将展开的历史新篇章的无限期许。
而朱由检,这位站在权力巅峰的帝王,他的眼中闪烁着的是对大局的掌控与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他的每一步棋,都似乎早已在心中盘算多时,每一次决策,都透露出他作为一代明君的深谋远虑。
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历史洪流中,他不仅是推动者,更是引领者,引领着大明王朝向着更加辽阔的疆域、更加辉煌的未来迈进。
在财政的微妙平衡木上,杨嗣昌深知,即便是在国家繁荣的表象之下,亦需深谋远虑,为边疆的安宁预留一抹坚实的后盾。
他心中盘算着,那笔不可或缺的资金,如同细流汇成江河,悄无声息地滋养着边疆的防线,确保每一寸土地都沐浴在和平的阳光下。
同时,时局如棋局,变幻莫测,杨嗣昌的目光穿透了眼前的繁华,预见到了潜在的动荡。
为此,他精心布局,将一部分财政储备化作战争的隐形盔甲,以备不时之需。
这些资金,不仅是对和平的坚守,更是对未知挑战的未雨绸缪。
而今,天下百姓得以暂免赋税之苦,然而,这背后却隐藏着另一重考验——粮食的供需天平开始倾斜。
粮食,这生命之源,成为了悬于朝廷心头的重石。
杨嗣昌深知其重要性,故每年财政之中,总有一笔专款,默默流向粮仓,将丰收的希望积累成山,以应对可能的饥荒之年。
若真有天灾人祸降临,那不仅仅是自然的考验,更是对朝廷智慧与决心的试炼。
届时,朝廷将不惜重金,从百姓手中购粮,既解民之困,又稳国之基,展现了与民同舟共济的深情厚谊。
然而,面对兴建水电站这一宏大愿景,杨嗣昌的内心却泛起了涟漪。
他深知,国之根本在于民,财之根本在于用。若将所有财政倾注于一役,而忽略了战争与民生的潜在需求,无异于将大明王朝置于风雨飘摇之中。
一旦烽火再起,国库空虚,整个王朝或将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无法自拔。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杨嗣昌终于鼓足勇气,将这份沉甸甸的忧虑化作文字,缓缓道出。
他的声音虽轻,却如同晨钟暮鼓,敲响了朝廷上下对于财政平衡与长远规划的警钟。
在这一刻,他不仅是国家的重臣,更是那个在风雨中默默守护家园的智者。
\"陛下,此事万望三思而后行啊!建州女真对我大明,犹如饿狼之于肥羊,虎视眈眈,蠢蠢欲动。
国库若此刻空虚,他日边疆告急,何以御敌,何以安民?\" 杨嗣昌言辞恳切,字字句句皆是为国为民的肺腑之言,回荡在金碧辉煌的朝堂之上。
然而,面对这位忠臣的谏言,朱由检的眼中却闪烁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杨爱卿所言极是,朕心已决,然此番举措,非为无的放矢。只需月余光阴,所投之资,非但可保无虞,更将如春日之笋,倍增其值。\"
此言一出,满朝文武皆是一震,面面相觑,眼中满是不可置信之色。
&em腹的疑问咽回肚中,转而化为对皇帝深不可测手段的敬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