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部署安排第1/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辽东局势依旧紧张,锦州总兵祖大寿部在大凌河修城已有一段时日。

  将近两万军民的齐心协力修城,大凌河旧城已经恢复了七成。

  秦良玉将军的两万白杆军分两支,城外城内轮流换防,随时抵御后金鞑子的突袭。

  好在皇太极此时正在老巢沈阳宫斗另外几个贝勒,无暇顾及明军在他们眼皮子底下筑城。

  杨嗣昌向朝廷打报告,要把辽东巡抚衙门就设置在大凌河城内,奏报通过内阁转呈崇祯,崇祯当即就批准。

  崇祯心想,杨嗣昌这么有种,城还没建好,就把巡抚衙门设置在大凌河城。

  可见此人胸有成竹,对辽东非常有信心,已经做好与城共存亡的准备。

  这样的大臣,当然要给予支持。

  内阁的意见和崇祯一致,毕竟杨嗣昌是他们内阁举荐上来的,做的好他们脸上也有光。

  他们还有更深层次的考虑,辽东局势复杂,大凌河城除了祖大寿的军队。

  还有秦良玉的军队,两派军队没有一个主官,是不利于前线作战的。

  杨嗣昌去,刚好可以解决这个矛盾。

  文华殿内阁大堂。

  中堂之上,崇祯端坐原本是首辅的座位之中,他的身姿略显僵硬,眉头微微皱着,眼睛里透着疲惫与忧虑。

  尽管身着华丽的龙袍,却难掩他内心对国家大事的重重担忧。

  身旁侍奉的大太监王承恩恭敬地低着头,身体微微前倾,时刻准备着听从皇帝的差遣。

  内阁首辅成基命站在堂下,他面容消瘦,眼神中带着几分老臣的深沉与稳重。

  他的目光中隐隐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复杂情绪,双手交叠在身前,宽大的衣袖自然下垂。

  阁臣毕自严站在一旁,身姿挺拔,表情严肃,他的目光坚定而专注。

  范景文则站得笔直,他面容冷峻,不苟言笑。

  崇祯打破了沉默,他的声音带着一丝欣慰,又夹杂着些许感慨:

  “杨嗣昌这个人确实不错,此次他主动请缨将巡抚衙门设在战事前沿大凌河城,确实让朕刮目相看。”

  崇祯说这话时,眼睛微微眯起,仿佛在脑海中浮现出杨嗣昌那果敢的模样。

  嘴角不自觉地微微上扬了一点,这在他那充满忧虑的脸上显得有些难得。

  范景文朝着皇上恭敬地拱手回应道:“陛下,杨嗣昌也算是为君分忧,急君所急。如今辽东局势动荡不安。

  如同一团乱麻,他能有此等勇气和担当,着实是我大明之福啊。”

  范景文说话时,眼神诚挚地看着崇祯,目光中充满了对杨嗣昌此举的认可。

  崇祯微微点头,脸上的欣慰之色稍纵即逝,随即又被深深的忧虑所取代。

  他再次轻轻叹了口气,缓缓说道:“国事艰难,难得啊。朕每日都为辽东之事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这杨嗣昌的举动,倒像是这黑暗中的一丝曙光,让朕看到了活力和朝气。”

  崇祯的眼神有些迷离,像是陷入了对辽东战事的回忆与思索之中。

  成基命清了清嗓子说道:“陛下圣明。辽东经过杨嗣昌的调配,现如今已经走入正轨。

  他也不用再跟着战船来回跑,辽东和登莱由他经营,现在已经连成一片,对咱们大明可是好事啊。”

  成基命说话时,脸上露出一丝淡淡的轻松,他的眼神里有了些许光彩,像是看到了辽东局势好转的希望。

  他的双手随着说话的节奏轻轻摆动着,仿佛在描绘着辽东和登莱连接起来的景象。

  毕自严听到成基命的话,他的表情变得更加严肃,目光中带着凝重说道:

  “大军出征,最忌讳内讧谁都不服谁,祖大寿部和秦良玉部现在能和平相处,相安无事。

  并不代表战时能一团和气。杨嗣昌确实有谋略,他这一去,在大凌河居中调和,很关键!”

  毕自严皱着眉头,眼神中透着对军队内部关系复杂性的深刻理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