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法论篇第七十二(十一)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岐伯又说啦:“脾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可刺脾之源。”这话听着就挺有范儿,咱们来给它加点料。

  首先,“脾为谏议之官”,这话咋理解呢?想象一下,脾就像是咱们身体里的纪检委书记,或者说是那个总爱给你提意见的好朋友。你干啥事儿,它都得插一脚,告诉你这样不对,那样才好。为啥?因为它“知周出焉”,就是说,脾这家伙聪明着呢,啥都知道,四面八方的事儿它都门儿清。所以啊,一旦你身体有啥不对劲,脾第一个跳出来说:“嘿,哥们儿,你得注意啦!”

  那么,“可刺脾之源”呢?这听起来有点吓人,其实在古代中医里,针灸可是个技术活,也是个艺术活。这里的“刺脾之源”,并不是说直接拿针去扎脾(脾可是个娇贵的宝宝,轻易动不得),而是指刺激与脾相关的穴位,帮它疏通疏通,让它更好地履行“谏议之官”的职责。

  说到这儿,咱们得聊聊那些能让脾开心起来的穴位,比如着名的“太白穴”。太白穴在哪儿呢?就在你脚丫子的大脚趾下面,靠近脚掌内侧的那个位置。想象一下,你晚上泡脚的时候,轻轻揉揉这个穴位,就像是在给脾大人按摩,它一高兴,说不定就给你多分配点“气血红包”呢!

  不过,要是脾大人真的生气了,比如你因为加班熬夜、暴饮暴食把它惹毛了,那光靠按摩可能不够,这时候就得请出中医里的“方剂”来帮忙了。咱们来个简单的,比如“四君子汤”。这方子听起来就像四个温文尔雅的书生,专门来调解脾胃的小矛盾。

  四君子汤怎么做呢?其实就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这四味药。换算成现代剂量,大概是:人参9克(想象成一小把),白术9克(想象成一小堆),茯苓9克(想象成一小片云朵),甘草6克(想象成一小撮糖)。把这四样东西放在一起,加水煮煮,就像是在煮一锅温柔的“和解茶”。喝下去之后,脾大人估计会抿着嘴笑:“嗯,这还差不多。”

  当然啦,说到中医,脉象也是绕不开的话题。脉象就像是脾大人给你写的秘密信,你得学会解读它。比如,如果脾不太高兴,脉象可能会显得“濡缓”,就像是细雨绵绵,软绵绵的,缺乏力量。这时候,你就知道,得赶紧给脾大人送温暖了,要么是多吃点健脾的食物,要么是好好睡一觉,让脾大人也休息一下。

  岐伯慢悠悠地说:“胃啊,那可是咱们身体里的‘仓廪之官’,说白了就是吃货的仓库长官!五味杂陈的食物,都得先经过它这一关,才能变成咱们身体的营养呢!”

  嘿,你别说,岐伯这话还真形象。胃就像是一个超级大的储物间,啥酸甜苦辣咸,都得先在这儿登记入库,然后再按需分发。要是胃出了问题,那可真就成了“仓库大乱斗”,各种食物在里头打架,咱们的身体可就遭殃了!

  不过岐伯可不止说了这么一句,他还说:“可刺胃之源。”哎呀,这可就厉害了!在古代,针灸可是个大学问,岐伯这是要咱们通过针灸来调理胃啊!

  那么,“胃之源”在哪儿呢?在现代穴位里,咱们可以把它理解为“足三里”。足三里啊,那可是胃经的“大管家”,按一按、灸一灸,胃里的那些小脾气就都得老老实实听话了。想象一下,你对着足三里轻轻一按,就像是对胃说:“嘿,老兄,悠着点,别乱来!”胃呢,也就乖乖听话了。

  说到这针灸啊,岐伯那时候可没咱们现在这么方便,有各种各样的针具和艾灸条。他们啊,得自己动手,用石头或者骨头磨出针来,再点燃艾草来灸。这活儿,可真够费劲的!不过话说回来,这也体现了咱们老祖宗的智慧和毅力嘛!

  不过咱们现在可不用这么麻烦了,市面上有各种各样的针灸器具,方便得很。要是你觉得胃有点不舒服,比如吃多了撑得慌,或者饿得直哆嗦,都可以试着灸一灸足三里。说不定啊,灸完之后,你就能感觉到一股暖流从脚底涌上来,直达胃部,那叫一个舒坦!

  当然啦,岐伯的智慧可不止这些。他还告诉我们,胃要是出了问sp; 四君子汤怎么做呢?其实就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这四味药。换算成现代剂量,大概是:人参9克(想象成一小把),白术9克(想象成一小堆),茯苓9克(想象成一小片云朵),甘草6克(想象成一小撮糖)。把这四样东西放在一起,加水煮煮,就像是在煮一锅温柔的“和解茶”。喝下去之后,脾大人估计会抿着嘴笑:“嗯,这还差不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