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论篇第七十三(八)第2/3段
说到治疗,岐伯那个时代虽然没有现代医学这么发达,但他们也有一套独特的疗法。比如,对于痹厥,岐伯可能会推荐艾灸。想象一下,在身体的“阳陵泉”(现代穴位名,位于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和“足三里”(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这两个穴位上点燃艾条,那温暖的感觉就像是在冬日里喝了一杯热腾腾的姜茶,瞬间让僵硬的关节暖和起来,恢复了活力。
至于阴痿嘛,岐伯会建议服用一些温补肾阳的中药方剂,比如“五子衍宗丸”。这个方子虽然听起来简单,但威力可不小,它包含了枸杞子、菟丝子、覆盆子、五味子、车前子五味药。换算成现代剂量,大约是枸杞子240克、菟丝子240克、覆盆子120克、五味子60克、车前子60克。这是一大盆的量,还要炼蜜成小丸子。这五味药就像是五位英勇的骑士,一起守护着身体的“城堡”,让男性朋友们重新找回自信。
接下来,咱们聊聊脉象。在古代,医生看病可是要“望闻问切”的,这“切”就是指摸脉。岐伯说,如果太阳不退位,人们的脉象可能会变得沉迟而无力,就像是冬天的河水,缓慢而又冰冷。这时候,你要是去找个老中医把脉,他可能会眉头紧锁,然后告诉你:“小伙子\/小姑娘,你这脉象啊,就像是深夜里走在无人的小巷,冷清得很呐!”
不过,岐伯可不会只停留在诊断上,他还会给出解决方案。比如,他会建议人们多吃温热的食物,比如羊肉、生姜、大枣这些,就像是给身体穿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袄,抵御外界的寒气。同时,还要加强锻炼,多晒晒太阳,让身体的阳气像春天的花朵一样绽放。
黄帝闲来无事,就对身边的岐伯说:“岐伯啊,你看这天时早晚,我通过观察星辰运转、四季更替,已经能摸个大概了。但说到这地上的事儿,比如土地公公怎么安排他的‘小跟班’(也就是地气、地数啥的),我就有点懵了。你给我讲讲这地数的事儿呗,让我这脑袋瓜子也开开窍?”
岐伯一听,心里暗笑:“这黄帝啊,虽然天上地下的事儿都知道个七七八八,但一到这地上的细节,还是得靠我这把老骨头来揭秘。”于是,岐伯清了清嗓子,开始了他的地数讲解。
“黄帝啊,要说这地数,咱们得先明白几个概念。地下的‘迁正’啊,就像是咱们村里的村长换届,新的村长(地气)上任,得有个交接仪式,得按规矩来。这‘升天’呢,就像是村长升官了,去城里当大官了,那村里的事儿就得有人接着管。至于‘退位不前’,那就是说,有时候这村长啊,可能因为某些原因(比如舍不得乡亲们,或者新官上任三把火太猛,他不敢轻易交权),就迟迟不肯退位,搞得村里有点乱套。”
黄帝一听,眼睛一亮:“哟呵,这地数还挺有意思,继续继续!”
岐伯接着说:“这地上的产化,万物失时之化,就跟咱们人体的穴位一样,每个穴位都有它的‘任期’,该发挥作用的时候就得发挥作用,不然就会出问题。比如说,咱们有个穴位叫‘足三里’,这可是个大穴,相当于村里的‘大管家’,负责调理脾胃、增强免疫力。但要是这个穴位‘退位不前’,比如因为长期饮食不规律、熬夜啥的,就会导致脾胃不和,免疫力下降,人就容易生病。”
黄帝一听,哈哈大笑:“岐伯啊,你这比喻打得真好,我这下算是明白了!那要是穴位‘升天’了呢?是不是就意味着这穴位太厉害了,得升个级,去管更大的事儿了?”
岐伯也笑了:“黄帝啊,你这想象力可真够丰富的。不过呢,穴位没有‘升天’这一说,但咱们可以通过按摩、针灸等方法,让它更好地发挥作用,这就像是给穴位‘加油打气’,让它更有活力。”
黄帝点了点头:“嗯,有理有理!那要是穴位‘迁正’了呢?是不是就像新官上任,得有个适应期?”
岐伯答道:“正是如此。比如说,当一个人从亚健康状态恢复到健康状态时,他的身体就会经历一系列的调整,就像是穴位在‘迁正’,重新找到它的位置,发挥它,抵御外界的寒气。同时,还要加强锻炼,多晒晒太阳,让身体的阳气像春天的花朵一样绽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