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环球航行船队归来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当华朝重建了西域都护府,并在辽阔的边疆之地设立了朔州与雪州之后,这个新兴帝国的疆域已经彻底超越了历史上辉煌的秦汉两朝,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广阔程度。

  这不仅标志着华朝军事实力的鼎盛,更彰显了张循作为一个穿越者天生的开疆拓土之心。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无论是繁华的洛阳还是偏远的村落,皇帝张循的名字如同日中天,他的威望如同巍峨的山峰,矗立在每一个臣民的心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然而,在这份荣耀与成就的背后,张循的心中却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他深知,尽管华朝的疆域已如此辽阔,但仍有一块后世同属华夏的宝贵领土尚未纳入版图,那便是遥远而神秘的青藏高原。

  此时,这片高原正被众多羌族部落所割据,如烧当羌、白马羌、大牂羌、牦牛羌、唐羌、发羌等,它们各自为政,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

  张循的心中燃烧着熊熊的征服之火,他渴望一鼓作气,将青藏高原也纳入华朝的怀抱,从而实现后世领土的完全控制,甚至进一步向外扩张。

  然而,当他将这一雄心壮志透露给内阁大臣时,却遭到了集体的反对。

  贾诩等内阁大臣们提醒他,西域虽已初步控制,但隐患尚存,需要时间与精力去巩固;朔州、雪州两地,地域广阔,居民多为游牧民族,居无定所,地广人稀,管理难度极大,还需要消耗极大的精力去巩固战果。

  针对青藏高原,大臣们指出,那里的各个原始部落,即便征服下来,除了开疆拓土的象征意义外,实际意义并不大。

  青藏高原人口稀少,地广人稀,且地形复杂,山川险峻,军事行动不仅成本高昂,而且后勤补给线漫长且脆弱,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困境,得不偿失。

  在各种不利情况下,如果短时间内再次对外用兵,无疑是对国家资源的巨大消耗,属于穷兵黩武的典型症状。

  穷兵黩武这个词,也就张循老丈人蔡邕敢说了。但还好,张循不是听不进意见的人。

  听了贾诩等大臣们的深入分析后,张循逐渐冷静下来,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战略规划。

  的确,青藏高原上的羌族部落,即便人口总和也不足百万,而地域之广、地形之复杂,使得军事征服成为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今也没有后世那么强大的敌人,即使晚几年也不用担心被别人占了去。

  因此,面对这样的现实,张循最后从善如流,调整策略,转而寻求更为稳健的发展道路。

  在内阁的建议下,张循最终决定暂时搁置对外扩张的计划,转而集中力量推进国内的工业革命,通过科技的力量来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同时巩固西域、朔州、雪州等地的统治基础。

  当然,张循也不是一点儿办法都不想。为了减少将来的融合难度、统治成本,张循巧妙地提出了一套经济战略:对那些对华朝表现出友善态度的部落,在交易盐、茶、布匹及工业品时给予一定的优惠;而对于那些态度不友好的部落,则取消优惠,甚至拒绝交易,以此作为鞭策。

  这一策略的长期实施,将能逐渐迫使各羌族部落重新审视自己的立场,让一些开明的部落主动寻求与华朝的友好通商。

  同时,张循也保留了必要的军事威慑力,对于那些对华朝不敬的行为,他会毫不犹豫地采取军事行动,以“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实现青藏高原的和平演变。

  张循深知,如果能够不通过战争,就让部分羌族部落像宇文鲜卑那样主动归附华朝,那将是最为理想的结果。

  在确立了和平发展、内敛积蓄的战略方针后,华国步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建设高潮期。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到处洋溢着革新与进步的气息。张循,这位拥有后世见识与眼光的领航者,以其独到的见解和深邃的洞察力,引领着华朝工业革命的车轮滚滚向前,其速度之快、力度之大,令世人瞩目。

  岁月如梭,转眼间,华朝已步入建国的第十个年头。在这段岁月里,并州的煤矿中,蒸汽机的轰鸣声响彻云霄,一列列运煤车沿着铁轨疾驰而过,它们虽略显笨拙,却无疑是未来火车的先驱。张循和工部的科学家们坚信,只要持续不断地研究与改进,铁路火车的时代指日可待。

  然而,关于建国十年的具体年份,朝野上下却产生了微妙的分歧。太平元年对应的是公元194年,按理说,建国十年应是204年,即太平十一年。

  但出于纪念的便捷性,人们更msp;同时,张循也保留了必要的军事威慑力,对于那些对华朝不敬的行为,他会毫不犹豫地采取军事行动,以“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实现青藏高原的和平演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