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海洋农业第1/2段
【自古以来,陆地农耕都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最重要倚仗。
其实广袤的海洋也可以发展农业,且产出非常庞大又极为丰富。
但一直以来华夏的古人们都将重心放在发展内陆上,对于海上的资源只是简单的捕捞为主。
这其实就像游牧和农耕的区别一样。
放任不管自然状态下的土地产出,必然远远不如精心侍弄的耕地。
海洋农业绝不单指简单地捕捞。
完全可以像农耕一样人为创造适合作物生长的条件,以此获取远超自然状态下的产出。
早在宋朝时期,古人们就有了关于牡蛎养殖的记载。
牡蛎属于滤食性生物,它们通过过滤海水中的浮游生物来维持生存,通常需要依附在礁石上才能依靠自身坚硬的贝壳保护自己,活动的水流也会带来更多的蜉蝣生物供其进食。
牡蛎繁衍时可以排放数百万颗卵子,卵子发育成幼虫后,便会自己寻找合适的附着基。
既不需要投放种苗,又不需要喂食饲养。
宋朝的古人只要在沿海浅滩上插上竹竿,让牡蛎附着在上面生长,便可以什么都不用管只等来年收获就可以了。
收获起来也非常简单。
将竹竿拔出来带到岸上,再一个一个撬下来就可以。
竹竿比较圆滑,牡蛎粘连强度不高,比之礁石,这样收集牡蛎要方便很多。
而且产出非常多,环境适宜、养殖密度合理的话,一亩海田可以生产至少一千斤不带壳的纯牡蛎肉。
比之依靠土地生产要费力翻耕、播种、施肥、除草、杀虫、收割,而且还得靠天吃饭,一旦来个干旱、洪涝、蝗灾什么的,一年的辛苦就得白费。
这样的海洋农业无疑要轻松的多。
而之所以如此肉眼可见的巨大海洋资源,没有得到古人们足够重视,还是因为海鲜不能完全替代主粮,以及运输和保鲜困难。
海鲜中富含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和矿物质等,但缺乏粮食中含有的膳食纤维和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分解生成的葡萄糖是人体生存的基础物质)。
长期以海鲜作为主食,会导致人体营养不均衡,出现诸多健康问题。
比如低血糖、消瘦、乏力、便秘、重金属超标、痛风等等。
若不及时补充其它食物,病症发展下去也会威胁生命。
所以沿海地区的百姓即使拥有大量的海洋资源,也依然要靠耕种维生。
或者承担高昂的运输成本售卖海货后再购买粮食。
但是古代百姓很大程度上都是以自给自足为主,能够自己解决生活必需品,就不会花钱购买。
商品经济发展缓慢,市场上海鲜的需求量自然不够维持海洋农业发展。
同时海鲜也不易保存,因为蛋白质和水分含量大,放上一两天就变质发臭了。
只能去除内脏后晒成干货,再用盐腌制保存。
干货价值远不如新鲜海货,更难卖上价钱。
所以海洋经济的辐射范围,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只限于沿海和距离较近的周边地区。
内地的百姓们虽然说是能够自给自足,但他们其实并非真的不需要来自海洋的物产。
古代的农民们长期只能以粗茶淡饭过日子,肉类获取代价太大,非常缺乏蛋白质。
内陆缺少盐矿,或者盐矿开采难度大,内陆百姓们摄入的盐量也严重不足。
同时像碘、锌、硒等需要食用肉蛋奶来补海鲜的需求量自然不够维持海洋农业发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