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逆袭的养子第2/4段
正如朱元璋所预见,云南战役的大决战确实在曲靖爆发。然而,老将傅友德轻视敌军战斗力,准备指挥手下这支锋芒毕露的百战劲旅,硬碰硬地强渡白石江,从严阵以待的敌军手里抢滩登陆,显然忘记了洪武皇帝“出奇制胜”的叮嘱,因此被皇帝的养子沐英劝阻。
今天的白石江流向与七百多年前相近,它从南北向的南盘江河谷西侧蜿蜒流下西山,先是由西向东穿过南宁北郊,再转而向南流过南宁东郊,最后在曲靖府城东南方汇入潇湘江,一齐注入珠江正源南盘江——“曲靖”这个名字源于唐代在此设立的曲、靖二州,元代设“曲靖路”,其府城叫做“南宁”,并非今天的广西南宁,潇湘江当然也不是湖南的潇湘二水,而是一条全长不超过百里的南盘江支流。我在曲靖市白石江街道附近的公路桥上俯瞰白石江面,由于上游水库蓄水,河水流量很小,河面宽度不到二十米,流速也不快,完全可以泅渡。
尽管七百多年来沧海桑田,相信这条白石江当年也宽不到哪里去,因此傅友德才有底气让士卒们冒着守军的枪林箭雨一鼓作气冲过河去。而副手沐英可能注意到对岸敌军军容整齐,显然是有备而来,以逸待劳。如果元军趁明军半渡而击之,或者在明军渡河后集结时趁乱发动反击,渡河的一方势必居于劣势遭受挫折。根据《明史·沐英列传》记载,沐英对傅友德说:我军连夜兼程远道而来,部队相当疲惫,直接渡河的话恐怕会被敌军据险扼守(“我兵罢,惧为所扼”),还是用计谋智取曲靖,出奇制胜吧……
白石江战役的发展确实如同沐英的部署:明军奇兵迂回到元军背后,在山谷间扬起无数旌旗,而且每个人都带了一把号角,一齐在元军身后吹响,仿佛千军万马在元军背后准备发动冲锋。承平日久缺乏实战经验的元军果然陷入恐慌,以为已被明军合围,部队开始张皇失措。此时白石江北岸明军主力抓住战机,沐英“急麾军渡江”,命令善于游泳的军士率先渡河,泅渡到南岸后用长刀劈砍扫荡军心混乱的零星元军,清理出一大片滩头阵地。随后明军骑兵渡江,冲击开始退却的元军,十多万元军遂全面崩溃,争先恐后地放弃府城逃往昆明,沿途伏尸十余里,指挥官达里麻也被明军活捉。白石江战役以明军出奇制胜,元军全军覆没而告终。
云南行省统治者梁王巴匝刺瓦尔密所倚仗的防御力量,一是其本部元军,二是大理段氏。元军主力已在曲靖被明军全歼,而大理段氏过去曾在元末农民起义中救援过梁王,梁王还将女儿嫁给了大理总管段功以示宠信,但战乱平息后又对段氏横生猜忌,设计杀害了女婿段功(郭沫若曾根据这段历史写成悲剧《孔雀胆》),导致明军进攻云南时,大理段氏作壁上观,再未发兵相救。梁王走投无路,遂将妻妾儿女溺死于滇池后自尽。
消灭元朝的地方政权后,傅友德又派蓝玉和沐英进军大理。当时正值段功的儿子段宝、孙子段明相继逝世,大理段氏在一年之内死了两代领导人,转由段功另一个儿子段世执政,被沐英三路进击,同时攻打上关、下关,并由点苍山居高临下夹击,顺利攻拔大理。至此云南全境均被明军收归版图。
图片大理崇圣寺三塔。(视觉中国 \/ 图)
3
哀牢山
读明史征南事迹,我一直有个疑问:攻伐云南真的是沐英的才智勇略大爆发吗?《明史》对于征南副将军蓝玉在征南战役中的记载只有区区五十四个字,对于征南将军傅友德也不满两百字,而且其中很大一部分说的是傅友德如何平定贵州。云南,仿佛就是沐英单枪匹马收复的。
可是《明史》中也提道:“滇地悉平。(蓝)玉功为多。”也就是平定云南的战争中,蓝玉功劳最大——问题是它并没有记载蓝玉的功劳究竟是什么。
有没有一种可能,大理战役是蓝玉指挥的,三路夹击是蓝玉制定的战略,而沐英只是三路人马中的一路指挥官?
有没有一种可能,白石江战役中是蓝玉劝阻了傅友德,亲自率奇兵渡河迂回到元军后方,再由沐英从正面挥师渡江?
蓝玉这位继徐达之后的明军最强统帅在聚歼北元主力部队后五年被朱元璋以谋反罪灭族,株连一万五千人丧生,他本人被剥皮揎草传示天下,最后被挂在女儿女婿家的门楼上直到明朝灭亡;而傅友德这位在元末农民战争的腥风血雨中幸存下来的老将也因受到蓝玉案牵连,一年后在皇家宴会上当着朱元璋的面杀死两个儿子后自尽……考虑到这些,不由得让我更加怀疑沐英在云南战役中的战绩含金量——毕竟,历史是由幸存者书写的。
然而,历史也给了沐英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平定云贵的第二年,朱元璋诏令傅友德和蓝玉班师回京,留下沐英镇守云南——下面就得看沐英怎样凭借自己的本事守住这片多民族聚居危机四伏的边塞山地了。
图片无量山樱花谷。(Ic photo \/ 图)
果不其然,仅过了两年,滇西的麓川宣慰使司就开始叛乱。
“麓川”这个名字如今早已沉入历史长河,但在十三世纪中叶至十五世纪中叶近两百年的时间里,它曾是一个庞大傣族政权的中心,其疆域一度从滇西南扩张至今天的云南南部、缅甸北部以及印度阿萨姆邦。根据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实地考证,“麓川”就是“龙川”,这个地名来自于当地河流龙川江。麓川政权败落五百年后,民国政府以龙川江的缅语名字“瑞丽江”作为地名,改称“瑞丽”,那便是我国着名的边陲小城、翡翠之都。
麓川土司乃是“百夷”(又称“摆夷”“白夷”,系我国古代对傣族的称呼,也可泛指滇西各民族。本文从《明史》,以“百夷”指代傣族),元朝于1276年设置麓川路,任命百夷土司芳罕为当地土官,管理今天的滇西德宏地区。元代的云南行省主要分为两大政权,蒙古政权以梁王为首,统治滇中和滇东北的云贵高原地区;而滇西北的横断山区则由被忽必烈击败的大理段氏政权继续统治,相当于云南行省内部的一片自治区域;除此之外便是滇西南、滇南和滇东南的众多土司政权,元朝政府只是给个头衔,任由其自生自灭,结果偏居一隅的麓川土司通过结盟和兼并两大手段逐渐成了气候,将周边的百夷部族络合总管段功以示宠信,但战乱平息后又对段氏横生猜忌,设计杀害了女婿段功(郭沫若曾根据这段历史写成悲剧《孔雀胆》),导致明军进攻云南时,大理段氏作壁上观,再未发兵相救。梁王走投无路,遂将妻妾儿女溺死于滇池后自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