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除了宋朝,大家都在用军功爵制第3/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有人因为某些事情相互意见不合,产生矛盾,李善长便想方设法从中调解。”

  “也就是说,李善长在当时,完全就是朱元璋的大管家!”

  “后来郭子兴因听信流言而怀疑朱元璋,逐渐剥夺他的兵权。又想从朱元璋身边把李善长夺过来辅佐自己,李善长也坚决谢绝。”

  “但刘伯温呢?”

  “刘伯温是至正二十年,应朱元璋之请,到了应天,任谋臣,参与机要决策。”

  “也就是说,就这个资历,刘伯温凭什么和李善长一样封公?”

  “他和李善长是差不多的,但别人李善长从至正十四年就自己投靠的朱元璋,随后一直跟着朱元璋,并且在当时就是大管家一样的角色。”

  “刘伯温也是参赞军务,出谋划策。”

  “封伯可能都是对刘伯温最大的赞赏了。”

  “要知道,整个文臣开国团队里,只有李善长一人封公!仅仅只有他一人!”

  “而且,朱元璋还明确规定了,无军功者不得封爵。”

  “刘伯温的伯爵,就是对他军功的赞赏。”

  “这里面其实压根没什么阴谋论的。”

  以前李恩凡也觉得刘伯温封伯这件事有阴谋论,但看了明初整个开国团队里,仅仅只有李善长一人封公之后,他就理解了。

  李善长别人是真的对朱元璋不离不弃,在至正十四年,朱元璋还很弱小的时候,就一直跟着朱元璋。

  “但别人刘伯温不是也提出了最重要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么?”

  听到这句话,冯建和李恩凡两人诧异的看向曾宇。

  他们没想到,竟然有人认为这个谋略是刘伯温提出的?

  刘伯温本人估计听了都会一脸的问号,问自己什么时候提出的这个谋略。

  随后,李恩凡哭笑不得的对曾宇说道:

  “你为什么会认为这个谋略是刘伯温提出的?”

  “啊?不是吗?”

  曾宇一脸懵的看着李恩凡。

  “当然不是!这个谋略是当时的徽州的一个谋士,朱升提出的!”

  “并且,这个谋略的提出,还是在至正十五年!别人刘伯温至正二十年才到了朱元璋军中。”

  “这...”

  曾宇有些不好意思,在他的印象里,这条最重要的谋略,一直是刘伯温提出的。

  但没想到,竟然是朱升提出的?

  “朱升在元末的时候,也是很重要的一人。”

  “除了首陈“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九字方略以外。”

  “他还上《贺平浙江赋》,援据儒家的“攘夷”理论,为朱元璋对两浙的军事行动进行辩护。”

  “称其为“驱胡虏而复圣域,变左衽而为衣冠,再造之功于是为大,自开辟以来,帝王之兴未有盛焉者也!”

  “师出有名的这个东西,是被别人玩的明明白白。”

  “就这个功劳,别人也没封爵!”

  “在洪武二年的时候,就辞官退隐,在洪武三年,以七十二岁高龄病逝于家中。”

  “后世的许多人把朱升的功劳也按在了刘伯温的头上。”

  “要知道,大明的礼乐制度都是朱升、詹同、陶安三人一起制定的。”

  话音落下,李恩凡拿起面前的茶杯,轻抿了一口茶水。

  曾宇等几人咂了咂嘴,都没想到朱升竟然这么厉害的?

  “没想到朱升竟然这么厉害。”

  “不止是朱升,元末的许多人,都非常的厉害,只是被朱元璋和徐达等人掩盖了一些光芒。”

  “比如李文忠,这个你们知道吧?大明军方的二号人物。”

  “他是《三国演义》里面,赵云的原型!”

  “罗贯中就是以他写的赵云!”

  “除了李文忠以外,还有就是朱文正。”

  “洪都保卫战的真正主将,3万人抵挡陈友谅的60万大军八十五天。”

  “文臣里面除了李善长之外,都还有唐仲实。”

  “至正十八年的时候,朱元璋还亲口询问过他汉高帝、汉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平定天下之道。”

  ......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