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宋瑾之去县医院做技术指导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全县17个流行性出血热病人,加上回顾性调查,有3例痊愈出院,有9例死亡,全部病人数为29例。

  现在的17例,赶紧转院到县医院。

  这是局里下的指示。

  不能再分散在各小医院了,以减少死亡率。

  另一方面,全县开展灭鼠活动,减少新病人的发生。

  布置下去才半天,出问题了。

  各小医院的病人往县医院转,而已经在县医院的病人却要求转勐养医院。

  “你们连诊断都诊断不出,还好意思是县医院?谁敢让你们治疗啊?”

  “对,县医院这水平太差了,勐养医院 高了一大截。”

  “从钩体病的治疗就看出了问题,他们的死亡率这样低,水平和能力就摆在这样,你们还有什么话可说?”

  “转!到勐养医院去住院,把握性大得多!”

  ......

  这是病人家属和社会上的议论。

  但是,在局里,看法就不同了。

  “勐养医院大家都清楚,水平和其他小医院比,并没有什么不同,他们最高学历是宋瑾之,速成的本科,3年制的,实际上读了两年书,想都不用多想,水平高不到那里去。”

  “对,现在我们不可能下指示把病人转到勐养医院,所有的病人都只能集中到县医院。”

  “对于要求转院的,我们是坚决不同意,否则,开一个口子,就收不住了。”

  “可是问题是邱局的父亲已经转了。”

  “他不同,他是没有诊断清楚的时候转的,对外说,很快就转回来。”

  ......

  这是一个难题。

  病人和家属哪里都会听局里的安排,有一个县医院的人的亲戚也是病人,他们问县医院的人。

  “你说,我们转院好,还是住在这里?”

  县医院的人是后勤科的,低声说:“内情是,这种病人,我们前面已经死了好几个了!在勐养医院没有诊断之前,我们这里收治的病人,一个也没有诊断。现在,邱局长的父亲还在勐养医院治疗,病情 已经稳定了,很快就要出院了。”

  “这么说,我们还应该转,对吧?”

  “这个决策,我不敢说,医院里有严格规定,要坚决制止转院。我怕,你们也不要说我们是亲戚关系。我只能透露这么多了。”

  于是,出现了坚决要求转院的。

  局里过来人做工作,说县医院设备好,药品齐全,人员素质高,一句话,县医院尽是优点,不应该听信谣言,暗示转院是死路一条。

  但是,根本就没有 说服力,老百姓的回答经常令局里领导哑口无言。

  其实,在局里,也有另一种态度的,认为不应该下行政命令,让病人自由选择,这种观点迅速被扼杀了。

  这群人还注意到,勐养医院水平最高的还不是宋瑾之,更不是曹国峰,而是几个年轻人,只是,他们没有具体的事例支持,不敢下结论。

  邱建国父亲的病情越来越好,邱建国脑子里,功臣有两个,一个是宋瑾之,一个是曹国峰。

  曹国峰的中医真的很厉害,每天吃两剂,病情一日好似一日。

  但是,邱建国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局里把病人都集中在县医院,但是邱建国的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