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风起情长,危局第3/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在这场浩劫之中,始作俑者唐玄宗李隆基难辞其咎,他的昏庸与放纵,亲手将大唐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而杨贵妃恃宠而骄,杨国忠专权误国,李林甫口蜜腹剑,安禄山与史思明狼子野心、蓄意谋反,这一帮人亦如一群贪婪的蛀虫,共同蛀蚀着大唐的根基,对这场悲剧负有不可推卸的次要责任。

  这场战乱,恰似一场可怕至极的风暴,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了整个大唐帝国。曾经的繁华昌盛,那些歌舞升平、车水马龙的盛景,如同绚烂多彩却又脆弱无比的梦幻泡影,在风暴的肆虐下,消散得无影无踪,只留下一片荒芜与破败,以及无尽的叹息与惨痛的教训。后世之人在回顾这段历史时,无不被那盛极而衰的急剧转变所震撼,为大唐帝国的悲惨命运而扼腕叹息。而作者目睹这一切历史的沧桑巨变,更是悲痛万分,仿若一颗炽热的心被重重地撕裂,那哀伤与惆怅如汹涌的潮水,在心中久久难以平息,只能将这无尽的悲叹融入笔端,化作对历史的深沉缅怀与深刻反思。

  吐蕃,这个一直对大唐虎视眈眈的边疆势力,见大唐内乱,立刻将战略重心转移到了川西地区。在德钦、稻城、金沙江、兴龙沿线,六十万吐蕃大军如乌云密布,气势汹汹。他们的营帐连绵不绝,仿佛一片黑色的海洋,随时准备吞噬大唐的土地。吐蕃与南诏勾结,企图形成南北夹击之势,南下可与南诏合兵一处,增强兵力;挥师北上,则可直捣成都,活捉玄宗;东进便能占领川中平原,那是大唐的粮仓,一旦落入敌手,后果不堪设想。而此时的大唐,在经历了南诏之战和安史之乱的双重打击下,已显露出疲态。剑南镇的兵马在南诏多年征战中死伤惨重,尚未恢复元气;陇西等镇的马兵又被调往内地平叛,西北、西南的兵力空虚得如同被抽空了的口袋,只剩下一个脆弱的外壳。

  江浩然在南诏边境听闻安史之乱的消息,仿若被一道晴天霹雳击中。他呆立在营帐之中,周围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他的心中五味杂陈,既有对玄宗安危的担忧,又有对自己未能在京城阻止这场叛乱的自责。“若我能在陛下身边,何至于此?”他在心中痛苦地呐喊着。营帐外,狂风呼啸,似在为大唐的命运而哀号。远处的山峦在阴霾的笼罩下显得格外压抑,仿佛也感受到了这沉重的危机。

  江浩然深知自己手中的兵力是大唐最后的希望之一。他陈兵五万于南诏边境,八万于吐蕃边境,犹如两尊守护神,死死地盯着敌人的一举一动。他每日亲自巡视军营,目光如炬,检查士兵的训练情况。士兵们在烈日下挥汗如雨,喊杀声震耳欲聋。江浩然看着他们,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带领他们守护大唐。他对士兵们的伙食格外关注,因为他知道,只有让士兵们吃饱,才能有战斗力。当他发现有克扣军粮的行为时,他的眼中燃烧着愤怒的火焰,那是对这种损害大唐根基行为的零容忍。他下令将贪污军粮之人绑在点将台的柱子上,士兵们虽然心中不忍,但也明白统帅的苦心,他们手持利刃,一步一步走向那个罪人,每一刀下去,都仿佛是在斩断大唐的毒瘤。从此,军中再无敢克扣军粮之人,士兵们对江浩然更是死心塌地,他们深知,只有跟着这样的统帅,才能在这乱世中生存,才能保卫大唐。

  在面对吐蕃十五万骑兵的冲锋时,江浩然冷静如冰。他站在阵前,望着那如排山倒海般涌来的敌军骑兵,心中却在快速思索着应对之策。吐蕃的战马嘶鸣着,马蹄扬起阵阵尘土,那声音如同雷鸣,震得大地都在颤抖。江浩然的军队严阵以待,士兵们握紧手中的武器,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无畏。江浩然深知,吐蕃骑兵以勇猛着称,正面硬拼难以取胜,唯有智取。他苦思冥想,日夜钻研,终于在一次与将领们的饮酒聚会中,灵感突发,想出了一套“勾蹄战法”。此战法如同一张精心编织的罗网,专等吐蕃骑兵前来送死。

  吐蕃统帅望着对面的江浩然,心中满是轻视。他哈哈大笑,那笑声在战场上回荡,仿佛在嘲笑大唐无人。“一个书生,也敢与我对抗?大唐真的是无人可用了,灭亡就在今日!”他狂妄地想着,于是下令十五万大军同时冲锋,那气势,仿佛要将江浩然的军队一口吞下。另外四十多万大军则在后方压住阵脚,准备随时支援。江浩然看着敌军的冲锋,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他按照“勾蹄战法”,指挥士兵们在阵前设置了许多隐蔽的陷阱,这些陷阱如同隐藏在草丛中的毒蛇,等待着猎物的上钩。当吐蕃骑兵冲锋至阵前时,突然,许多战马被陷阱中的勾蹄装置绊倒,一时间,人仰马翻,阵脚大乱。江浩然见状,立刻下令反击,他的士兵们如猛虎下山,冲向敌军,喊杀声、惨叫声交织在一起,鲜血染红了这片土地。江浩然以五万精兵,成功击败了吐蕃十五万骑兵,这一战,堪称奇迹,他的名字也在大唐的军队中传颂开来,士兵们对他的敬佩之情更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而在大唐的另一边,太子李亨于灵武登基。灵武的宫殿,虽不及长安的宏伟壮丽,但此刻却成为了大唐复兴的希望之地。李亨站在宫殿之安禄山与史思明狼子野心、蓄意谋反,这一帮人亦如一群贪婪的蛀虫,共同蛀蚀着大唐的根基,对这场悲剧负有不可推卸的次要责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