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西昆体和太学体第1/2段
苏轼摆摆手,一脸轻松:“你放心,咱爹对咱们这些孩子的兴趣爱好向来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老人家年轻时还玩得更疯呢,二十七岁才猛然醒悟,一头扎进科举的大潮。他老人家要是真敢说我,我就搬出他的陈年旧事,看他还能如何威风?”
苏油听后,忍不住翻了个白眼,心中暗笑:“这话你也就敢在我面前咧咧,真要是当着明允堂哥的面儿,恐怕你的勇气早就溜得无影无踪了!”
说罢,两人相视一笑,仿佛所有的忧虑与压力都随着这一笑,化作了天边最轻盈的云朵,随风而去。而他们心中那份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却如同冬日里的一把火,越烧越旺,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在程家的庭院深处,麻将的碰撞声与欢声笑语交织成一幅与书香格格不入的画面,而苏油,却像一股清流,默默收拾起书包,穿越了这道喧嚣的界限,径直奔向了对面那静谧的学习天地。
此时,程家的院子里,程夫人正低头专注于手中的针线活,仿佛是在编织着一个个温柔的梦。而在一旁的凉椅上,苏轼与苏辙,两兄弟宛如两株并蒂莲,悠然自得地躺在那里,进行着一场别开生面的“汉书大战”。他们时而相视一笑,时而眉头紧锁,苏轼扮演正方,慷慨陈词,引经据典,仿佛汉代的智者穿越而来;
苏辙则化为反方,针锋相对,同样引书为证,言辞犀利。这场景,宛如佛家弟子在辩经,却又多了几分家庭的温馨与乐趣。程夫人偶尔也会放下手中的活计,加入这场智慧的较量,三人的互动,就像是知识的火花,在这个小小的庭院里不断碰撞、绽放。
这便是苏家的家学,一种独特的学习方式,既像是一场思维的体操,又像是一场智慧的盛宴。他们不仅限于书本上的知识,更在于如何灵活运用,如何在正反双方的激烈交锋中,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与应变能力。
每当一轮辩论结束,两人便互换立场,对自己刚刚还极力维护的论点进行彻头彻尾的大批判,这种练习,无疑为日后的科举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苏油站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心中暗自惊叹。
他注意到,苏轼与苏辙引用的书籍种类繁多,从《管子》的治国之道,到《韩非子》的法家智慧,再到《公孙龙子》的名实之辨,这些他后世只是略知一二的经典,两兄弟竟然能脱口而出,倒背如流。他不禁摇头苦笑:“这学得可真杂,好多都不是四书五经的内容啊……”
程夫人见状,微微一笑,解释道:“解试就像是敲开科举大门的第一锤,属于地方性的考试。考官们更看重的是考生的知识面是否广泛,而非某一领域的深度。因此,答题时需要广征博引,展示出自己的学识渊博。至于专攻一经,那是过了这一关之后的事情。”
苏油听得一愣一愣的,只觉得脑袋有些胀大。程夫人见状,又安慰道:“你也别太担心,现在可以先从《史记》读起,把它当作一本闲书来看,看得目瞪口呆,心中暗自惊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