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火枪第4/4段
郭绍道:“记得几年前我在这儿做工的时候,您给我展示过一幅您设计的火铳图纸,那份图还在吗?”
“火铳图纸?”王伯像是年纪大了,记性不好,他想了半天也没想起郭绍说的是什么。
郭绍只好提醒道:“就是你之前设计的那个,有三根枪管的火铳,你说威力很大的那一款。”
王伯被这一提醒也终于是恍然大悟,“我想起来了,老夫当年确实给大人看过那份图。”
郭绍喜道:“图在哪里?”
王伯道:“那幅图早没了,又没人定做,老朽就把图给烧了!”
烧了!郭绍闻言差点吐血。那幅图上面设计的火铳,在郭绍看来很有操作性,它的设计比当前这个时代大部分的火器都要前卫,比如说上面装了三根枪管,能轮流射击,而且射击的弹药,也被换成了钢珠,这种火枪的威力极大,起码比当前这些只能用来打鸟的鸟枪要强太多了。
郭绍当初看的时候,就意识到这种火铳如果被设计出来,能给大明军队带来质的飞跃。但遗憾的是,当初郭绍人微言轻,就算意识到王伯设计的那把火铳是好东西,也没办法把他送到皇帝面前。
现在郭绍终于有机会了,本想让王伯再把这份火铳图纸拿出来给他看看,没想到这家伙居然把图烧了!
郭绍很后悔,自己应该早点来找王伯,买下他手上那份图纸的。
顺便多提一句,实际上明朝对火器的使用,要远比满清深刻许多。
葡萄牙船和荷兰船接着远航至日本长崎,历来长于对外学习的倭人立即购买了火枪、火炮,随后大力仿造,16世纪的日本内战中便出现了号称10万之众的火枪队,倭寇对华进犯时也拥有了火器优势。1548年明军在抗倭时缴获了日本的“铁炮”(日语“枪”之意),戚继光等将领认为应学习仿制,不久便制造出单兵射击可用的“鸟铳”,其具备了近代步枪的早期特点,性能同西方和日本的装备已相差不多。1592年至1598年明军进行的“抗日援朝”战争以驱逐日军获胜,后来南明的郑成功收复台湾时能击败当年世界上最强的荷兰海军,除依靠数量优势外,也是因武器还基本处于同一代水平。
不过此时的中国武器制造业因缺乏科学思想指导,对外来兵器的先进性还停留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只是出于战场需求的感性认识去购买或仿造。明朝的“海禁”政策并不严,曾大量购买“佛郎机铳”这种16世纪欧洲最流行的轻型火炮,后来又购买重达几吨的荷兰产的“红夷”大炮(后又称“红衣大炮”)。葡萄牙针对这一需求,在澳门一度建立了远东最着名的铸炮基地,明朝最多时一次就购买了80多门大炮。1626年明军将领袁崇焕在抗击后金军进攻宁远(今辽宁兴城)时,主要就依靠11门红衣大炮将对方击退,努尔哈赤也为炮火所伤,遭遇了其起兵后最大一次败绩。
明军在实战中感受到外国火器的威力,也有了仿造积极性。至崇祯三年即1630 年,明朝仿制出的大中小型红衣大炮达400 余门,还改进制造出迅雷铳(装五根枪管的火绳枪,枪管轮流发射)、连子铳(原始连发枪)和翼虎铳(装三根枪管的短射程轻便火绳枪)等。明末一些精锐军队中火器手的比例已高达60%,这表明明军已进入冷热兵器并用的时代。李自成攻破北京时,崇祯皇帝带着一小队太监想突围,手里拿着的也是三眼铳(装三根枪管的火绳枪),只是因出不了城门才被迫返回景山上了吊。
尽管明朝对火器有着足够的重视,但是因为明朝内部的腐败以及内斗,使得明朝的火器发展到了后面,几乎停滞不前。
哪怕郭绍穿越后,不断大力的发展大明火器的研制,然而新型火器的研发,一直都是停滞不前的。
原历史上明朝有个牛人叫徐光启,曾设计过许多前卫的火器,但是这个牛人因为郭绍的穿越,导致他死于一场意外。
那场意外,徐光启实际上是当了郭绍的替死鬼,但不管怎么说,他的死的确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关于这个意外之后会交代)
言归正传,郭绍在听到图纸被烧毁以后,心痛万分。
不过这个时候王伯又开口了:“都督,虽然老朽把之前那封图纸烧了,不过老朽这里,有份更新的图纸,不知道你有没有兴趣看看?”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