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天寒然后岁凋(二)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又是一个平静的早晨。

  虽然有明以来,天气一年要比一年寒冷,可到了六七月,迟来的艳阳高照,终于还是带来了热气。

  日子逐渐偏向于炎热,日头开始高悬不坠。

  农人的忙碌开始比正常时候更早,更勤。

  天色不见亮光,只是开解了宵禁不久,便能够见到挑着担提着桶的人开始活动。

  阴凉时不做事,到了炎热时,人便做不动事情了。

  他们需要提前很久就准备好充足的水,好叫地里那穗儿不饱满的家伙们,饮足了水,在使劲把地中养分累到头儿上。

  只要年秋时,那些竿子弯狠些,最好是把头直接垂到地上去。

  那样,农人弯了一年的腰背,就终于可以在家里人面前挺直一些了。

  那样,兴许年节看老丈人时,就能拎着鸡子米酒去,叫老丈人开心喝上一顿。

  那样,劳什子半大小子吃死老子的言语,就不必理会,顿顿叫家里小子吃饱长劲!

  对于一个普普通通,多个挑水木桶能兴奋半年的农人来说,这样的日子,如果天天有,年年有,就是不可想象的美事了。

  可这对于一些,在银矿山上挖银子犹嫌慢的人来说,这种悠闲的日子,简直叫他们难以忍受半分。

  而张皇太后的亲弟弟,寿宁侯张鹤龄,建昌侯张延龄二人,无疑就是这种人。

  这种恶毒,且卑劣的人。

  寿宁侯府,张鹤龄家中。

  张鹤龄及其兄弟张延龄两人现在处于一个焦躁的状态之中。

  他们最近遭遇了极端恶劣的事情。

  也不知是哪一路宵小之辈,哪一家的恶徒乱匪,竟然一点儿规矩也不遵守的乱砍一通,让一笔生意直接就停了转,叫他们家蒙受了巨大损失。

  这种不守规矩的行径,是必须要立刻遏止,以血作教训,来叫人记住才行。

  否则今日来个蟊贼不懂事,明日来个巨盗强抢一把,日子还过不过了?

  要知道,那可是每年都能有数万两白银进账的买卖。

  而且上通下达,可勾连四方,多少人通过这个渠道,与他张家认识。

  张家又认识了多少,要考取功名的豪绅之家的举子?

  至于生意,生意就是生意。

  生意本身能有什么错的地方?

  生意本身没有错。

  没有张鹤龄,还有张延龄,没有张家,也会有李家,王家,朱家来干。

  而就算是这些人都没有,冻死饿死的结局,难道就比缺胳膊少腿好吗?

  显然,用一两条胳膊换个活命的机会,用可能会失血过多而死的命运,换一个兴许能活的好些的命,怎么看都是符合儒家道义的嘛!

  他张家毫无疑问是积攒了德行,说不得,他张鹤龄身上,也有浩然正气存在呢!

  然而,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事情。

  张鹤龄用了一段不短的时间,才弄明白,原来这些事情都不重要,因为已经发生了,对于既成事实的玩意儿,计较再多也不能改变。

  大觉寺的生意重新建立,固然要花费不少时间,甚至可能需要重新挑选好地方作为遮掩才行。

  可那花费的也仅仅只是时间以及银两而已,两样东西无论是张家还是大觉寺,都不缺乏。

  更没有需要顾及的地方。

  可,那个敢杀人,敢于抓人,敢于将抓着的人送去大理寺的存在,是非要知道不可。

  如果来头不大,那也非死不可!

  张鹤龄最近几日的上蹿下跳都是为此。

  那大理寺少卿黄伟忠甚至不仅仅只是在大觉寺生意上有关联,他还是后党的一份子。

  只是,令张鹤龄感到十分不解的是,这老小子明明就管辖着大理寺那一亩三分地。

  理应知晓到底是哪个王八蛋移交的老和尚,只要顺藤摸瓜,怎么也能知道背后那狂悖的主使者究竟是谁。

  可他却只晓得推说,非自己差时间,甚至可能需要重新挑选好地方作为遮掩才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