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大清成立了第1/2段
皇太极一看我拿到了元朝的传国玉玺,这可是一国之瑞,这就不能是汗了,得称帝了,改国号为大清,改族名为满洲,改年后为崇德,自己是大清的第一个皇帝。这个时候皇太极的目标就发生了变化从统一漠南蒙古,事实上这个已经完成了,就变成了对大明的战争。
对大明来说漠南蒙古归顺满洲这边的防守防线就被拉长了,由宁远到宁夏就都是防守的前线了,其实这个时候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明朝完蛋是迟早的事情。一下子并过来这么多蒙古人,于是皇太极下令建立蒙八旗。皇太极的盟旗制度,掌握了蒙古的金融和税收,充实了大清的军费。就这个制度一直延续到了1949年之后,可见皇太极的制度是非常完善且有效的。
“文馆俗称书房,是后金国汗召集部分儒臣起草文书诏令的处所。早在努尔哈赤时期,即已有人从事类似的工作,但无正式机构。像创制满文之额尔德尼,往来奉使于蒙古之希福,以及翻译汉文典籍之达海,都因兼通满、蒙或汉文而被努尔哈赤重用,并赐以“巴克式”之称号,亦称“榜什”(汉语文士之意)。皇太极于天聪三年四月,正式将文馆的工作分作两值(班),巴克什达海与笔帖式刚”“林、苏开、顾尔马浑、托布戚四人翻译汉文书籍,巴克什库尔缠同笔帖式吴巴什、查素喀、胡球、詹霸四人记注后金国朝事。从此文馆成为一个正式的办事机构。其授官为参将,游击者称巴克什,次之称笔帖式,其以儒生入馆工作尚未授官者称秀才,或称相公,无定员。文馆最初主要负责人是满人,后来逐渐增加汉人。文馆的设立,使文人参与后金政治并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文馆的工作除了记录后金每天的政治大事,翻译汉文典籍、起草国书、政令而外,还兼管章奏出入,有明朝通政司的职能。后金内部的许多改革建议多半是由文馆诸臣提出的。至于对明的战守方略,文馆诸臣提出的建议就更多了.
由于文馆的作用的重要性以及皇太极称帝的需要,天聪十年(1636年),将原来掌管翻译文书、记注国史、出纳奏章、传宣诏令、撰写功臣敕书的“文馆”改为内三院,即: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分任职掌。内三院共设大学士四人(内秘书院二人),学士十五人。其行政机关与军政征伐机关与组织这才进行了区分,改变了过去军政不分、文武合一的格局,后金国家中央组织机构日趋完善。而内三院大学士也由单纯办理文书事务,开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参与议政。如秘书院大学士范文程,范文程居清朝开国文臣之首,为皇太极心腹,以大学士参与议政决策,故内三院已隐然初具内阁的规模,且包含翰林院的职掌,如“进讲”、“侍讲”,编纂国史,撰拟祭告文等。
早出的建议就更多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