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 情报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但是汉人讲的是汉语,虽然边境上的居民或多或少都能学一点匈奴的胡语,但是一代移民的共同认识是很难改变的。本来胡化倒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可冒顿为了发展生产力集中构建了农耕体系之后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部落体制在游牧民族数千年的历史中保留着顽强的生命力,一直延续到二十一世纪,当然也有不少内部或外部的通过工业文明改造本民族的生产关系走入现代化的例子。但是部落制度还是相当匹配游牧生产方式的。

  如果韩王信等人的部族完全胡化,游牧之后逐渐就会丧失其独立性。偏偏冒顿又抽调了各部汉人,甚至为了掺沙子还混了一些参与学习的牧民,又从韩王信所部调配了一些适应农耕文明管理的中上层开始构建农业村落。

  这直接导致了农业村落向汉朝的向心力急剧增加。而且刘盈的民政政策一直相对温和,边境上吃了老赵苦老秦苦的不少,要吃大汉苦那还没到时候。何况刘盈又一力收编移民不在汉勋贵准许范围内的奴隶充实边防。

  以至于边境上长期都出现了逃亡入境的汉人移民,乃至汉二代汉三代,或是被裹挟的其他匈奴牧奴一类。

  偏偏由于边防压力,边境官员没有能力和内地招募野人屯垦一样直接将人编户齐民授田授农具安置下来,这样玩纯粹是给间谍留口子。只能进行长途移民送回长安等地再监视居住隔断信息传递的口子。

  其实并不需要太复杂的筛选,对于不易辨识的移民直接迁徙到距离驰道百余里的小村庄里,没有合适的借口,村里的普通农民一年都去不了几次县城,更不用说构建起长途的传信网络了。

  结果就是看上去汉朝这边像一张大口那样将逃亡者尽数吞入口中,无法形成稳定的逃亡体系,因为没有成功的逃亡者带回经验和成功的希望。

  当然也有些前汉军将士这样可以快速通过政审的,但这些人回去之后的说服力,自然也不如其他平民。

  刘盈也没办法,没有彻底铲除匈奴统治之前组织边境大规模逃亡,那意味着极大分散汉军的精力去提供保护。热兵器部队有时候也很脆弱,如果放任汉军去协助逃亡的话,很可能会被夹杂在逃亡者中,或是驱使着逃亡者冲击汉军阵型和火力的匈奴敌军抓住空子。

  最后的代价必然极其惨痛,只有小股无组织自行进行的逃亡,在损失较大的情况下反而给了汉军不去协助的借口和余力,而首鼠两端的汉人高层,也可以借此传递信息。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