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非婿非籍 却以两种身份参会第2/4段
结果加上苏乐文的三十三个人中,只有四个人是神农一中毕业的学生。
大家都面面相觑地望着苏乐文,蓉蓉甚至有些担心的表情了,政协主任与人大主任都是神农一中的学生,好些局长也是神农一中毕业的,自然脸上有些挂不住了。
苏乐文让举手的人放下,并表示感谢。说,或许大家以为我看到这个结果会有尴尬难堪,其实刚好相反,我在内心里有些小高兴。
苏乐文一说有些小高兴,大家可能感觉面前这个人有些匪夷所思。苏乐文说他为什么高兴呢?因为有理由,现在将理由向大家汇报一下,如果大家认同,最后请给我一点掌声,如果不认同,请不要鼓掌。说定了哦。一副大男孩样范。弄得几个在会场的秘书咬着嘴唇止笑,陈秘书就是其中一人。
三十二个广东商会精英,仅有三人是俺们神农一中培养的学生。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咱们神农子弟具备做精英的先天素质。因为没经过一中的培养就能如此成就,如果在大家少年时,让一中培养一下呢,是不是更加如虎添翼,更加成就辉煌呀?第二,一中培养的业界精英比率偏低,说明咱们神农一中的教育方法,甚至是教育方向出了问题,前面为神农人民少培养了很多精英。因此我们要改变教育方法,甚至是教育方向。
打个比喻,就象在自家门前小河里,证实了沙子里有不少金子,同时也找到了我们淘不来金子的原因,是难堪还是高兴呢?我选择高兴,因为只要改进方法,我们就能淘到金子,成为富翁指日可待。挣到教育上来说,就是神农子弟优秀,如果俺们一中更换教育方向与教育方法,神农子弟成才的目标指日可待。我刚才说内心里有些小高兴就是这个道理。
蓉蓉听完舒心一笑,带头鼓掌。
苏乐文双手抱拳,转着身子感谢各位的掌声。然后说他将向大家汇报神农一中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正在推行的两个教育新举措。
一个是成立对一中毕业学生的关心与促进办公室。简称‘关促办’。改变我们习惯了的毕业后对学生不持续关心,不持续鼓励促进的搞法,对学生终身进行关心、点拨、指导、鼓励和促进。这样讲可能有些空洞,我用几个具体的案例来说明一下吧。
第一个案例,就是学生考上大学后,因为配备了电脑与手机,就有许多学生沉迷于电脑游戏中或刷视频中。如果这个时期,高中时代的老师与学校时不时地提醒一下,至少有一定效果吧。大家回想一下,人生中是不是高中老师的话最能听得进去呀。
第二个案例,就是我们考上大学的学生毕业时,是考研,是就业,是创业,还是考编,大多数学生家长不清楚,这时候如果有懂行的老师指点一下,是不是让孩子们少走几多弯路呢?其实,像我们神农子弟这种现实情况,考编是成本最低却有可能产出最大的选择。如果我们从大一开始,就持续不断地向我们一中的学生输灌这一观念,并关注他们,帮助他们,鼓励他们,促进他们,多年以后,全国各地都会有我们神农子弟在从事国家管理工作。考上大学,只是一种人生的初级准备,考上编制,才是一种人生定位的选择。
说到指点,我突然想起,在广州读研时,跟广州神农商会会长陈总有过几回交往。陈总好像是神农三中毕业的学生,高中毕业后南下广州,开始做一个打工仔,但陈总呢,不只是运气好,还智商高,情商更高,一进入厂子,就虚心跟那些老师傅老领导请教,那些老者看到陈总虚心好学,就指点他努力的方向,经过几年的打拼,陈总的事业做得家大业大,风顺水顺,陈总自已说说我讲的有错吗?
陈总站起来说奋斗的历程确如苏总所言,得到了许多前辈的指点与帮助。感谢苏总还记得几次饭局上的感慨。苏总酒量好哦,中餐兄弟们喝一个?苏乐文说,必须的。
苏乐文便说,咱们身边就有成功事例告诉我们,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我们的学生需要母校与家乡持续的关注与促进。神农一中这项工程交由王群书记具体负责。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完成,一中毕业的校友应该在网上可以浏览网站了。文书记昨天说她捐一年的工资,我也不清楚她一年工资是多少,便让她捐十万。钱已经到帐,只是名字还没有公布,要等专用账号申请开通后才能公布。
自然是一阵掌声。
第二个举措就是从高一开始成立‘军警班’,这些学生高考的目标就是瞄准填报军警院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