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渤海盐场第2/2段
这里的土又肥又白,海边有一块广阔的盐碱地。
这里进贡的物品是盐和细葛布,海产品多种多样。
当然这里的青州指的是古青州,在东汉大概是在河北以及青州的一片区域。
谁是第一个吃盐的并不知道,最开始人们吃的是天然的盐。
而后面的海煮盐,也是经过一代代人经验和积累才制作出来的。
到了汉代,人们有了盐井,便开始了平地取盐。
有的地方依山取盐,不过海煮盐依旧是大汉取得盐的重要来源之一。
制盐方法的成熟,还得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因此张宁的到来,让制盐这一历史进程直接提前了上百年。
此刻数百名盐丁正在煮盐,即便现在天气还不是很热,也依旧挥汗如雨。
他们采用的是落后的煮盐法,通过直接取海水入锅,架火煎煮。
或者先制卤后煎盐,以获得食盐。
这种方法虽然工艺简单,但耗时费薪,需要数个时辰之久。
还需要大量的人力来砍伐树木,来维持烧火。
所以,在东汉盐的价格贵,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一阵海风袭来,张宁只觉得闻到的空气中都带着咸腥味,就像一条咸鱼抵在自己鼻尖。
“兄长,如此制盐,费时费力。
且质量下乘,岂不是白白浪费这上好的盐地?”
张宁来到盐亭旁边,亲自观摩了一下古人古法的制盐过程。
话说甄逸选择来到渤海当太守还真是有眼光,因为渤海岸在后世也最大的产盐地之一。
其中三大盐场之一长芦盐场也在这里,产量约占全国海盐总产量的四分之一。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后唐时期同光三年(925年)的芦台场。
这里的气候非常适合后世使用的晒盐法。
不仅海滩宽阔平坦,而且风多雨少,日照充足,蒸发旺盛。
继东汉第一个煤老板之后,张宁很快又要成为东汉最大的盐老板之一。
甄逸自然也知道张宁说的是实话,因此在看了她送给自己的盐之后,心中更是对这新的制盐之法感到好奇。
只见他正了正进贤冠,抱拳拱手一揖。
“正要向贤弟请教。”
张宁见状,心中直呼一郡太守为了赚钱,居然向一个通缉犯屈膝。
虽然对方也不知道自己的身份,但是也确实没有节操。
“咳。”张宁轻轻捶了捶胸口,“兄长可听过晒盐之法?”
“晒盐?”甄逸微微皱眉,“未曾听过,不知这晒盐……”
“这晒盐之法。”张宁笑着解释道:“便是在海滩上设一石槽,石槽形似砚台,槽中置入泥沙。
大潮时海水会淹没石槽,泥沙会汲取海水中的盐。
待潮水退去,盐丁将盐泥打碎,放在日光下暴晒。
之后将盐泥在置于放入茅草的石槽内,然后压实,在不断浇入海水冲淋。
这第二次流出来的水唤为卤水,接着再继续暴晒,直到晒出海盐。”
张宁算是毫无保留的将自己在网上看过的方法说了出来,以上说的可以总结出来以下步骤。
耕盐田、纳潮水、晒盐泥、收盐泥、制卤水,再晒卤成盐。
这些方法虽然听起来简单,但是甄逸依旧听得云里雾里。
“贤弟,这晒盐之法,为何为兄从未耳闻?
自夙沙氏煮海为盐,我大汉皆烧薪熬煮海盐。
再者,如此做法,真的能如贤弟这布袋中的盐精细?”晒盐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