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言人人殊朝堂鼎沸 一吟一倾周府沉寂第2/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当然,更要看朝廷破敌的决心有多大!”

  “大胆!”

  孙庆绪上前呵斥道。

  “竟敢忤逆圣主!”

  皇帝听后朝孙庆绪摆了摆手示意,孙庆绪咬牙切齿,只得退回了原位不说。

  “怀文,你意下如何?”

  只见韦怀文满脸思绪,捋了捋胡须。

  “回陛下,听萧侍郎所言,老臣无甚疑虑。”

  “只不过一旦西北发生战事,这辎重补给,尚无着落,老臣担心,若是给养不足,恐怕会失了战机。”

  众人皆点头赞同,只见皇帝捋了捋胡须,看了看他。

  “你既为丹阳尹,守着丹阳仓近二十万斛粟米,还有何忧虑呢。”

  “就由你丹阳水军,载以千里船押送粮草辎重吧!”

  “臣......遵旨!”

  “陛下!”

  袁昂挺身拱手。

  “军国大事,一兵一卒亦当慎重。”

  “萧辰所言虽有些道理,可终究置我绳州百姓于不顾,况且若以天险御敌,胜算实难把握。”

  “臣恳请陛下,定要三思啊!”

  袁昂说着,跪地叩首。

  建安王、孙庆绪、王柬、王迁、冯巨基、王神念等人也跟着跪地附议。

  徐修仁、蔡景节、傅茂远、刘之遴、夏侯世龙等人跪坐在两侧,无人言语。

  皇帝见状不由得点了点头,稍作思量。

  当此之时,要是彦达在堂就好了。

  客观来说,萧辰的谏言旨在出其不意,抓的是主要矛盾,此策如果成了,将在短期内平复战乱,并可省去不必要的耗费,只不过一切都是逻辑和理论的支撑,显得空洞。

  反观建安王的提议,虽然思路普通,但是很稳妥,既能安抚边关民心,又能一步一个脚印,但最终支撑他计策的是朝廷府库。

  看来还需再做考虑才行。

  “江山和子民皆我南国根基,诸位所言,朕定会慎重考虑,今日朝议便到此吧!”

  “臣等恭送陛下!”

  众人跪地行礼。

  如此,喜儿扶着皇帝走出了内朝。

  头顶虽暖阳高照,可肩舆底下却裹挟着阵阵冷风。

  “早春蚀阳暖,裘袍畏庭寒......”

  皇帝不由得唱出一句短诗。

  “陛下,咱们要回明正堂吗?”

  喜儿听出了皇帝心思,低声问了句。

  “罢了,起驾南阁。”

  “是!”

  萧辰自己走出内朝,放眼望去也是漫无目的。

  说成是因为嬛儿要做和亲公主也好,还是自己的建议没受到采用也罢,毕竟这些都不是自己能决定的事情,虽然算不上一心为了南国,但终究是不愧对自己了。

  “郎君留步。”

  身后有人轻声唤道。

  萧辰回过头,原来是徐修仁和一位年轻人。

  “徐令有礼了。”

  萧辰低头拱手。

  “郎君在朝堂之上所言,我再三思量,实乃兵出奇计也。”

  “不过朝中人心尚未聚拢,有相左之言亦在情理之中,还望郎君莫要在意啊。”

  “呵呵呵,徐令不必宽慰我了。”

  “既然是谏言,总有不同意见,这个我懂。”

  “对了,我来引荐一下。”

  “这位是中书郎刘孝孺。”

  “这位就是你所仰慕那位萧侍郎。”

  “萧侍郎盛名远扬,孝孺钦佩不已。我们虽同朝为官,但一直没有机会结识,今得徐令引荐,乃孝孺三生之幸也!”

  刘孝儒朝着萧辰深深作揖。

  萧辰见那位年轻人年岁和自己差不多,长相却比自己清朗了许多。

  这倒是没处说理了,早在萧辰上大学的时候,长相就是三十多岁,可入学年龄才十八,这么多年下来,也习惯了。

  “哦,不敢不敢。”

  萧辰搀了搀刘孝儒的胳膊。

  “萧某身无尺寸之功,只是生了一张肆无忌惮的嘴,让刘郎君见笑了。”

  “呵呵呵,侍郎就不要谦虚了。”

  徐修仁拍了拍他的肩膀。

  “郎君若不嫌弃,今日与我等同饮一杯如何?”

  “哦?这不像你啊,堂堂中书令,怎么还有吃酒闲谈的喜好了!”

  “哎!郎君莫要打趣我了。”

  “萧侍郎有所不知,周舍人近能决定的事情,虽然算不上一心为了南国,但终究是不愧对自己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