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亲上亲圣主赐婚配 喜中喜萧辰进子爵第4/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谢陛下。”

  “近日朕在礼佛,颇有心得;又得经史典籍数部,实在爱不释手。”

  “如今南国正如春日之昭昭,朝中事务亦愈加繁多,正如册中所言,‘穷牍竭虑,难以为君也’。”

  “朕之子嗣十人,太子始居东宫,今有谦儿已加弱冠,朕心甚慰。”

  “朕欲为谦儿寻一良女,结成佳偶。”

  “袁卿?”

  袁昂稍稍低头,举着笏板起身来到了大堂中央行礼。

  “臣在。”

  “朕听淑仪说你家中有一女,乖巧温顺,淑仪有意将其配给谦儿,可毕竟是卿家生女,朕还是要亲自问问你才是啊。”

  袁昂听后“噗通”一声跪在地上,接连叩首。

  “袁氏一族蒙恩甚厚,如今再受恩泽,老臣......老臣惶恐之至!”

  “呵呵呵,起来吧!”

  皇帝微微笑了笑。

  “你袁氏一族为我南国兴盛大业鞠躬尽瘁,朝中众卿亦看在眼中。”

  “卿能如此,朕对后宫也能有个交代了。”

  “陛下圣明,南国永昌!”

  众人皆跪地叩首。

  陈郡袁氏、琅邪王氏、吴郡陆氏、谯郡夏侯氏、会稽孙氏、河东何氏、柳氏、彭城到氏、酂城刘氏以及皇帝家族的南兰陵萧氏,是朝中势力最庞大的十大家族,其中的陈郡袁氏、琅邪王氏、吴郡陆氏、谯郡夏侯氏,是除了皇族外朝中最有权势的大族。

  他们之间互相通婚乃是当时的潜规则,门第高、出身贵,自然要互相匹配。

  虽说皇帝有意重用寒门之人,并为此开设了学堂,考试选拔人才,鼓励地方举孝廉。可政策毕竟刚开始没两年,朝中即便有寒门子弟,官职都还不高。至于朝中后起之秀徐修仁、周开逸、刘孝孺、陈庆之、朱异、张缵等人,也都是祖上殷实,旧朝贵胄之后,他们中也仅有徐修仁、周开逸崭露头角,至于以后发展成什么样,还说不准。

  而萧综作为皇子,若能得到朝中大臣拥护,对于他的培养和任用也就顺当多了。

  袁氏一族通过与皇族联姻,其地位也再次被拉高,如此互惠互利之举,令人艳羡。

  “彦达啊?”

  “臣弟在。”

  七殿下于右侧首位起身,来到了大堂中央。

  “你既从江夏回来,就给诸位说一说,二郡新政成效如何。”

  “是。”

  而后七殿下转过身来,挺身立定。

  “诸位臣工,经陛下潜心安排,我与二郡地方太守躬身监察,如今二郡土地皆已分配得当,江州所迁流民亦编列于二郡户籍,于二郡百姓同享土地。”

  “如今二郡土地多已种下稻粟,小至乡里,大到郡县,水利和道路皆已修缮。江夏郡城郭之外,又添置建了几处乡、里,之前百姓吃苦水之事,已经不复存在了。”

  七殿下说着,看了看一旁的徐修仁、周开逸和远处的萧辰。

  三人皆喜笑颜开,点头示意。

  “按照计划,不出三年,二郡便可成为西部边关补给重地,若进展顺利,说不定还能为朝廷供奉更多调税。”

  “殿下为政井井有条,我等深感敬佩。”

  堂下传来一阵叫好声。

  皇帝面目和善,也跟着露出了微笑来。

  “是啊,此次革新试点,七弟和诸位臣工功不可没。”

  “朕说过,有功必赏,有过必罚。”

  “如今几位爱卿立了大功,朕自当封赏。”

  “来人,传旨!”

  “是。”

  喜儿从侧边来到前面,捧着一卷黄绢。

  “众臣听旨!”

  “安成王施政精心,深得民意。”

  “为国分忧,劳形甚重。”

  “着领安西将军、郢州刺史,累行石头戍事;特任使持节、加散骑常侍、都督郢、司、霍三州诸军事。”

  “加从者五十,赏绢百匹。”

  “代中书令徐修仁,为政从民,鞠躬尽瘁,乃经天纬地之良才,着其为中书令,加侍中;中书舍人周开逸置自身安危于不顾,忠君爱国,为政亲民,着其为中书侍郎,加散骑常侍,二卿各赏绢五十匹。”

  “散骑侍郎萧辰,胸有良策,心怀天下,遇事泰然,身兼勇毅,乃亘古难得之谋士,通晓时局之将才,虽履得政绩而不受封赏,朕心难平!”

  “着其为游击右将军,封淮南县子爵,食邑千石,加散骑常侍。”

  “郢、江二州免调税三年,江夏、南新蔡二郡太守各赏绢五十匹,俸禄增倍;治下县府,俸禄增倍,二郡官吏皆免三年朝拜。”

  “钦此!”

  “我等谢主隆恩!”

  萧辰虽然拱着手,可脑子里已是一片空白。

  就像是做梦一样,飘飘然,朦朦然,犹如劲松憾雪,头顶一阵麻酥酥的清凉;又似长风震云,以至于脚下生起一簇软绵绵的虚无来。

  公侯伯子男,子爵品阶虽不高,但食邑千石,这可是超出了正常标准,更意味着萧辰啥也不做回到封邑,躺在炕上咬着床头吊着的鸡腿,就能享乐终生了。

  萧辰抿嘴儿一笑,功名利禄这东西,谁得着不说好呢!

  正是:

  内外私心各一端,前后荣光两相欢。

  稳坐大殿赏王侯,却看县子喜容颜。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