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四章 哪有什么禅让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

  林煜接着这句话头讲道:“《左传》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说的便是,国家的建制和形成,离不开负责祭祀的贵族与巫师,通过这两个阶级群体的领导,才会形成一个国家的基本建制,其后就是无休止的战争与杀戮。”

  “正如上古时代的涿鹿之战,开端便是黄河流域的华夏部落文明,在黄河带来的天然水利优势下,得到了显着的发展,这就使得黄河流域的各个小部落对于土地和人口的需求日益变大。

  为了获取这些需求,部落之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也就是最初的‘祀与戎’,伴随战争规模变大,黄帝、炎帝、九黎(蚩尤)三大部落崛起。

  其中的黄帝部落因为喜好畜牧,战胜了喜好种粟的炎帝部落,炎黄合并,与蚩尤战于涿鹿,才有了如今的黎民百姓。”

  “黎民,九黎之民。百姓,炎帝、黄帝部的子孙。”

  “之后,尧舜禹启,因为战争频次的增加,到了大禹时代,华夏这个大部落就已经很强大了,占据了相当庞大的土地和人口,所以就有了姒启夺位,开始了华夏历史上第一个‘家天下’的时代!”

  说起来,姒启称王建夏的过程实际并不顺利。

  被史书赞颂的“尧舜禹”禅让制,也并非真正的禅让,而是往往伴随着血腥的杀戮与兵戎相见。

  其实这才正常,想想也知道,谁家得了首领的位子,有了近乎无限的权力,会甘愿拱手再让出去,而不是让自己的后代继承呢?

  传于子孙后代,才是人性该有的立场。

  再看看历史上的“尧舜禹”禅让,李白曾专门写过一首诗《远别离》:“或曰尧幽囚,舜野死。”

  而李白这诗的来源,则是借鉴于两晋南北朝时期,出土于魏襄王古墓的《竹书纪年》(各种史书古籍的残篇,因为是竹简记录,整理后就叫《竹书纪年》)。

  《竹书纪年》对舜的记载只有寥寥几句:“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后稷放帝子丹朱于丹水。”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舜把尧囚禁在了平阳,自己取代了帝位,还派人阻挡尧的儿子丹朱的路,不让他和父亲见面,周族始祖后稷还把丹朱流放到了丹水。

  韩非子也曾说过:“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

  大禹死后,姒启称王建夏,实际也是差不多的流程。

  《竹书纪年》记载:“益代禹立,拘启禁之,启反起杀益,以承禹祀。

  韩非子则把这段历史解读为:“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于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

  又有《战国策·燕策》记述:“禹授益,而以启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总而言之,便是斗争非常激烈,而且还几经波折,“叛乱”的姒启曾遭伯益的有力反击,一度处于劣势,甚至还被拘禁。

  终于因有着姒禹的经营和培植,夏后氏根基更深、实力更强,在拥护者的支持下,夏后氏及人臣弑其君者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