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因鸡而兴因鸡亡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看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时,很多人都曾被黄蓉的一道菜迷惑过,那就是把偷来的鸡“用峨嵋钢刺剖了公鸡肚子,将内脏洗剥干净,却不拔毛,用水和了一团泥裹住鸡外,生火烤了起来。烤得一会,泥中透出甜香,待得湿泥干透,剥去干泥,鸡毛随泥而落,鸡肉白嫩,浓香扑鼻。”

  在原着里,这道浓香扑鼻的菜引来了大名鼎鼎的洪七公,为郭靖能学得降龙十八掌埋下了伏笔。

  而且,后来83版的影视剧,翁美玲饰演的黄蓉将这一段演绎的古灵精怪,更让观众对叫花鸡的诱惑深藏于脑海中。

  特别是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八九十年代,用泥巴把鸡包起来,架火烧泥巴,泥烧热了鸡也就熟了,对于这种诱惑,估计农村的孩子没少拿自己的眼睛偷偷的打量过自家鸡笼里的鸡或者是别人家的鸡。

  现代人对叫花鸡的来历考证过多种版本,但最符合逻辑的估计是与朱元璋有关的这个版本。

  据说,在朱元璋参加元末兴兵的前期,并不是像后来的那样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而是经常性吃败仗。

  某次,朱元璋带兵作战,吃了败仗,被对手领着军马连追了三天三夜,追得朱元璋筋疲力尽。部队也被打散了,在和麾下士兵失散之后,饥肠辘辘的朱元璋躲在山上到处找吃的,后来在一处破庙前看到一个老叫花子在用火烤一团泥巴。

  朱元璋很是奇怪,便拖着刀走了过去问,你在这里干什么?

  那老叫花子转身一看,认出了是朱元璋,赶紧答道,在烤鸡,准备献给大王。

  朱元璋一听也是非常惊奇,也有点怒,特么在消遣我吗,明明烤的是一团泥巴,怎么说是烤鸡呢。

  见朱元璋的脸色有些不对,老叫花子急忙手忙脚乱地把那团泥巴从火堆里扒了出来,用手敲开泥团递到朱元璋的手上。

  朱元璋掰开泥团,一股烤鸡的香味直接就蹿进了鼻孔里。朱元璋来不及细想,扯下鸡腿就大快朵颐起来,等把整只鸡吃完以后,那个老叫花子已不知去向。

  在这以后,朱元璋领兵打仗势如破竹,在应天府登基以后还将元军赶到了大漠以北,恢复了汉人的江山。

  而且,就在应天府登基的这天,朱元璋还当着众多臣工的面,吟出了一首看似粗鄙却尽显帝王气概的诗——“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三声唤出扶桑日,扫退残星与晓月。”震得当时那些自认为自己有点文化的文臣武将们小心肝怦怦直跳。

  后来,解大学生在给某位老者作寿时写下的“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玄女下凡尘;儿孙个个都是贼,偷来蟠桃献至亲。”估计就是学的这首诗。

  洪武大帝的这首诗一出来,立马就有人联系起了“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树,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则鸣,天下鸡皆随之鸣。”于是,新生政权的名号也就定了下来:明。

  当然,真实的历史里,将国号定为“明”,肯定是洪武大帝和诸位臣工商量了很久的结果。与大帝的《咏鸡鸣》联系起来,应该是一种牵强附会的巧合,但从这个故事来看,大明因鸡而兴,确实是有几分道理。

  不过,洪武大帝肯定也没有想到,自己因鸡建立的大明,也会因鸡而走向灭亡。

  从洪武大帝立国开始,传到第十六任帝王朱由检手上时,一只不该出现的鸡出现了。

  《二申也录》是这么说的:“京师宣武门外斜街民家白鸡,羽毛鲜好,啄距纯赤,渐大,重至四十余斤。慈禧孝廉应延吉见之,愀然曰:‘此骛也,所见之处国亡。’”

  换成现代的白话,意思也很简单。在朱由检从哥哥朱由校手上接过帝位以后,北京城宣武门外斜街的一户老百姓家里,有一只白公鸡发生了变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