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中国法律思想史第1/2段
《中国法律思想史》是大学法学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
这门课程主要研究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学派和思想家关于法律的观点、理论和学说。
课程首先会梳理中国法律思想的发展脉络,从先秦时期到近现代,让学生对其演变有一个宏观的把握。
先秦时期,学生会学习儒家的“德治”“礼治”思想,强调道德教化和等级秩序;法家的“法治”思想,主张以严刑峻法来治理国家;道家的“无为而治”观念对法律的影响等。
秦汉时期,重点探讨儒家思想与法律的融合,如“春秋决狱”等法律实践。
隋唐时期,研究律令格式的制定所体现的法律思想,以及科举制度对法律人才培养的作用。
宋明时期,了解理学对法律观念的深化和拓展,以及司法实践中的新特点。
近现代部分,关注西方法律思想的传入对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冲击和变革,以及中国近代法律思想家们对构建现代法律体系的思考和探索。
教学过程中,通常会通过对经典文献的研读、思想家着作的分析、历史案例的讲解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各个时期法律思想的内涵和特点。
学习《中国法律思想史》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学生理解中国法律文化的深厚底蕴,把握法律发展的内在逻辑,为现代法治建设提供历史借鉴。
然而,这门课程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古文阅读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同时能够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思考法律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总的来说,《中国法律思想史》是一门追溯历史、启迪思维、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课程。
以下是对《中国法律思想史》大学教材内容的进一步补充:
在先秦时期部分,教材可能会深入探讨儒家“仁政”思想在法律领域的具体体现,如“亲亲相隐”原则的内涵和影响。对于法家“以刑去刑”“重刑主义”思想的形成背景和实践效果,会进行更全面的分析。此外,还会研究墨家“兼爱非攻”思想对法律公平性的潜在影响,以及名家、阴阳家等学派的观点中与法律相关的元素。
秦汉时期,教材或许会详细研究“约法省刑”思想的兴起与发展,以及其在汉初政治法律实践中的作用。对于“汉律六十篇”的制定过程和法律思想基础,会有更深入的阐述。同时,可能会探讨秦汉时期的法律教育制度和法律职业群体的形成与发展。
隋唐时期,教材会进一步分析《唐律疏议》所蕴含的法律思想,如“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理念在法律条文和司法实在法律领域的具体体现,如“亲亲相隐”原则的内涵和影响。对于法家“以刑去刑”“重刑主义”思想的形成背景和实践效果,会进行更全面的分析。此外,还会研究墨家“兼爱非攻”思想对法律公平性的潜在影响,以及名家、阴阳家等学派的观点中与法律相关的元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