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穿越之奇旅续章 桃花源的诗意华章与文思盛宴第3/3段
接着,我开始阐述为文之道:“今我之文,便以经义为骨,策论为翼。先论民为邦本之理,古之贤君皆知民富则国安。当务之急,乃是兴农桑,轻徭薄赋,使百姓衣食无忧。汉之文景,轻税劝耕,仓廪渐丰,此乃明证。次论教化之功,设庠序以育贤才,明礼义以正民风,使百姓知廉耻、明是非,人心向善则社会和谐。再论政令之要,当公正严明,赏罚有据,令行禁止,使百姓信服。且通商路,促贸易,繁荣经济,国用自足。”
言罢,我便提笔蘸墨,于宣纸之上奋笔疾书:
“《富国安民策论》
国之兴盛,在乎民安;民之安乐,系于政通。自三代以降,民生之重,宛若泰山之基,磐石之固,为社稷之根本也。今欲富国安民,当首重农事。田亩者,民之衣食所出,当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改良农具,使土地尽其力,农夫尽其勤,仓廪盈实,则民无饥馁之忧。
次者,礼教不可废也。庠序之教,当普及四方,以仁义道德为纲,以诗书礼乐为目,育化万民,使尊老爱幼、尊师重道、忠君爱国之念深入人心。民有品德,则社会安宁,风俗淳厚,此乃长治久安之根基。
再者,通商惠工,亦为富国之要策。兴市集,通商路,促货财之流通,增工商之繁茂。使百工技艺各展其长,货品丰富,贸易兴旺,则国用充足,财赋丰盈。
至于政令,当秉持公正,赏罚分明。善政者,赏善罚恶,激励贤能,惩处奸佞,使民有所循守,吏有所忌惮。令出必行,行之必果,如此则朝纲整肃,政治清明。
总而论之,富国安民之策,非一蹴而就,需持之以恒,上下齐心。上有贤君明主之引领,下有忠臣良吏之施行,中有贤才士子之辅佐,外有万民百姓之拥戴,则国家昌盛,民族复兴,指日可待矣。”
写罢,我将文章递与四位女子。她们逐一审视,时而点头称赞,时而蹙眉沉思。
谢道韫率先开口:“先生此文,引经据典,论理清晰,从民生至礼教,再至经济政令,面面俱到,实乃佳作。然依我之见,于民生处,可添些许笔墨描述如何安置流民、开垦荒地之法,使论述更为详实。譬如,可设立流民安置之所,分发农具种子,组织开垦无主荒地,如此既能解决流民之困,又可增加农田产出,于国于民皆有益处。”
鱼玄机亦附和道:“谢姐姐所言极是。且于通商惠工一节,若能列举一二具体行业之发展举措,如纺织、陶瓷等,或更具实操之见。如扶持纺织业,可设立官营纺织作坊,招募能工巧匠,改进纺织技术,推广优良品种,增加织物产量与质量,进而促进贸易顺差,充实国库。”
班昭手持书卷,微微颔首:“文中对政令之阐述,可引用古之贤君善政之例,如贞观之治时唐太宗之治国方略,以佐论证,增强说服力。唐太宗广纳贤才,虚心纳谏,推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之政,开创盛世之景,可为今之借鉴。”
李清照轻敲桌案,补充道:“先生之文辞优美,然科举之文,亦需注重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可于段落间适当增添四六之句,使文章读来朗朗上口,更显文采斐然。如‘兴农桑以厚生,修水利而滋土;崇礼教以化民,明赏罚而肃纪’,如此可提升文章之韵律美感与文学性。”
我虚心受教,取过文章再次润色修改,将她们的建议一一融入其中。经此一番讨论修改,文章愈发完善,不仅在治国方略上论述得当,于文辞文采上亦更上层楼。
随后,我们又以“科举之途与贤才选拔”为题,各赋诗词一首,以抒己见。
谢道韫吟道:“贤路启科闱,贤才竞德辉。华章书壮志,报国展芳菲。”
鱼玄机接道:“墨韵染科场,才情试剑芒。龙门腾跃处,社稷谱华章。”
班昭慢声吟哦:“科考选贤良,儒风继世长。经纶匡社稷,德义耀朝堂。”
李清照轻抚琴弦,和声而赋:“笔端论道意纵横,科试求贤国本明。欲绘山河兴复景,贤才辅弼政通平。”
我亦沉思片刻,吟道:“科闱逐鹿志飞扬,学富才高意气长。治国安邦谋略展,华章锦字谱荣光。”
这一夜,桃花源中诗韵飘香,文思激荡。我们于诗词文章的探讨中,不仅增进了彼此的才情学识,更对这世间的治国理政之道有了更深的感悟。而我也深知,在这奇幻的异世界之旅中,每一次的交流与学习,皆是宝贵的财富,将为我未来的征程照亮前行的道路。我期待着在这桃花源中继续探索、成长,书写更多属于我们的精彩篇章。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