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 大庾岭记第2/2段
“嗯,以后会在河南道、河北道大面积栽种。
你们学会了,将来司农寺聘去做技术指导,还能回老家去看看。”苏樱鼓励道。
“太好了!兄长,学会种白叠子,咱们回老家去!”周六郎开心大喊。
“阿樱,我们真的还能回去吗?”颜氏眼神热切。
谁不想家?去年是饿得没办法,要活命,不得不随着福隆商队来岭南。
如今大庾岭通了,路好走了,家中也小有积蓄,思乡心切。
“要想回去当然行啊,只是你们回去,还有地可种吗?”苏樱问了一个现实问题。
灾荒年,农民手中的熟地被权贵、地主们趁机低价收购、兼并。
再要买回,根本不可能。
要么背井离乡,要么自己去垦荒。
河南道、河北道这种聚居地,整片的平整荒地早就没了,只有零散的乱石、贫瘠地。
垦荒还没垦出来,人就得饿死。
“唉!”颜氏难过地叹气,除非发达,否则回故乡只是空想。
“你也别难过,多挣些钱,待春宝五六岁,送去念书,将来也许能走出岭南,带你们回老家。”苏樱安慰。
年后,岭南支教令已传遍大江南北,陆续有寒门学子来岭南。
梧县的县学正在筹建,新任县令也抵达,带了自己的幕僚。
福禧在交接中,带着新县令在各乡、各村跑。
学子们经过大庾岭,被宽阔的四车道水泥路震撼。
不是说岭南蛮荒、偏远吗?怎么熙熙攘攘、商旅不断?
这叫什么路?水泥路?如此干净、整洁的路面怎么会出现在这里?这叫蛮荒?
大庾岭道两头,珠江、赣江码头各有一面功德碑石墙,镌刻了修建大庾岭工程的丰功伟绩。
撰文写着:贞观三年夏,余奉圣命修凿大庾岭…
全文近千字,叙述此项工程始末及艰辛,歌颂圣上英明、体恤民情,朝廷吏治清明,鼎力支持;地方官员、百姓积极参与,两地船商、商贾无偿捐赠等等。
文末镌刻了官员、吏员名字,各曹、衙门等,以及无偿捐赠、支持建设的船商、其捐赠物资折合的钱财数量。
每个路过的旅人都驻足欣赏,看完都能感受到当时的热血沸腾和激情澎湃。
此文由苏老二于庆功宴当晚,微醺微醉时提笔疾书,思如泉涌、一气呵成,成为他此生无法超越的散文。
船商们把原稿自费印刷,四处散发、宣扬,题名《大庾岭记》。
竟流传至长安城,成为学子们争相传颂的散文佳作。
就连圣上都亲自拜读,不时赞叹苏员外郎壮志雄心,志在千里。
学子们看着大庾岭道,深受鼓舞。
再往里走,才真正体会到蛮荒、艰难险阻。
好在岭南上下都知晓支教令,学子们一路受到官府、客栈、百姓们的善待和关照。
虽然辛苦,都坚定不移抵达各州府。
原本缺人才的各州府开心坏了,天降人才,纷纷把这帮学子充分利用。
除了筹办县学,还拉去干各曹杂活儿。
学子们也不推辞,在各曹干的如鱼得水。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