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安史之乱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安史之乱就是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发起的一次战争。

  中国历史上最血腥的安史之乱是持续长达八年的叛乱。

  导致大唐丧失近70%的人口,最终使大唐王朝走向灭亡。

  安史之乱过失是治国者之失。

  唐玄宗的昏庸和虚荣心导致了安禄山等人的崛起。

  安禄山通过讨好唐玄宗和杨贵妃等人的手段。

  最终掌握了唐朝近三分之一的兵力,并发动了安史之乱。

  大唐失去了北方领土,郭子仪等英雄的出现挽救了大唐的局势。

  最终安史之乱被平息,这场叛乱使大唐王朝走向衰落,无法挽回。

  起因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

  “口有蜜腹有剑”的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达十九年之久。

  杨贵妃之兄杨国忠上台,更是一个不顾天下成败,只顾徇私误国之人。

  他工行贿赂,妒贤嫉能,骄奢跋扈,不可一世。

  奸臣当道,加深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

  尤其是杨国忠和安禄山之间的争权夺利。

  后来,李林甫去世,安禄山的机会来了。

  杨国忠为了打压受宠的安禄山,他经常在李隆基面前上奏。

  指责安禄山图谋不轨,可这也让安禄山有了可乘之机。

  755年,安禄山联合好友史思明一起以讨阀杨国忠为名起兵,从范阳直奔洛阳,至此安史之乱爆发。

  曾经英明神武的李隆基,享受数十年的奢靡与安逸后。

  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锐气和决断,直到叛军兵临城下才恍然大悟。

  安禄山很快就攻入洛阳,大唐北方的领土丢失近一大半。

  而此时为大唐国运延续国祚150年的英雄出现了。

  他就是郭子仪,他率领大军在河北进行顽强搏杀。

  打的史思明无处可逃。就连安禄山的主力部队也被拦在了潼关天险。

  彼得安禄山有了撤退的念头。

  见大唐日渐大好起来,杨国忠又出来作妖了。

  他不能任由武将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于是怂恿李隆基斩杀了高仙芝和封常清两名大将。

  以后又不断的蛊惑李隆基,说镇守潼关的哥舒翰有谋反之心。

  无奈之间,哥舒翰被逼无奈出关迎战。

  结果这一战20万的唐军损失惨重,最后逃回潼关的只有8千余人。

  潼关失守后,安禄山趁机一路直攻长安。

  李隆基得知此消息后, 举着御驾亲征的名头,带着杨贵妃和三千禁军一路逃出长安。

  可逃到马嵬坡时,李隆基只顾自己的温饱享乐。

  把禁军的生死完全不放在眼里,最终在禁军首领陈玄礼的授意下,3000禁军发起兵变。

  陈玄礼此人,自多年前便已悄然在心底对杨国忠埋下了深深的恨意。

  而太子呢,他本就对李隆基身边的这些人满心不满,觉得他们如同阴影一般笼罩着自己的前路,让他难以畅快地施展抱负。

  如今,为了彻底摆脱这潜在的威胁,太子心中那坚定的念头愈发强烈起来。

  他深知,只要李隆基身边还有人存在,自己的地位就始终岌岌可危。

  所以,在他看来,必须要将李隆基身边的人一一清除,而杨玉环,这个在李隆基身旁备受宠爱的贵妃,便成了他的目标。

  首先他们斩杀了杨国忠,最终又包围了李隆基的住处。

  将士们将矛头对准了杨玉环,寺庙旁聚满了大批的将士,杨氏一族的人全部被除掉,只剩玉环一人。

  如果事后她在皇帝耳边说些坏话,那么这些造反的将士就危险了。

  而太子呢,他本就对李隆基身边的这些人满心不满,觉得他们如同阴影一般笼罩着自己的前路,让他难以畅快地施展抱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