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大结局之新世界第3/4段
为了协商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格局,各国外长再次相聚北京,参加中国和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主导的“北京和会”。
北京城张灯结彩,呈现一派节日景象。旧紫禁城一部分,作为中央公园向公众开放了,在无数面旗子下面,川流不息的人群,在小道上走着,有的大人在售货摊那里停下来给孩子购买纪念品或玩具,有的一家人到餐馆里去吃饭,那儿有大小乐队在演奏各种中外音乐。
空地上还出现了许多用竹竿和席子搭成的临时售货棚,那儿出售古玩,照片,铜制器皿,木雕制品,金鱼,松花蛋,鸟笼以及其它有用的物品和装饰品。一些流动的杂技团在围场上演出,人们只要花很少的钱就可进去观看。先农坛和天坛的地面上也挤满了节日的游客,在各戏院都有专场演出。整个城市连续一周都呈现着节日景象。
街上熙熙攘攘。市面上有大量的肥鸭、猪、鸡、鱼以及许多烘烤的食品和糖果,有的用二轮马车、人力车等各种车辆运送,有的提在手上,大家都在喋喋不休地谈论着,脸上呈现出展望未来的愉快笑容。
相比较因为战争没落的欧洲,北京城繁华的景象让各国外交总长记忆深刻。曾经,欧洲各国以为战争是短暂的、辉煌的,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取得胜利;可士兵们伤亡惨重却无力将血染的战场向前推进几米;幻想终究还是破灭了,冷漠、愤世嫉俗、厌恶等情绪充斥着欧洲大陆。欧洲相比朝气蓬勃的中国,显得十分没落。
“弱国外交弱”,大隈重信看到中国外交官已经深谙国际社会游戏规则,再不是闭关锁国的蒙昧状态,不得不妥协了,发电报给日本大正天皇:“我岂愿意屈辱承认,环顾彼此国力,不得不委曲求全耳,两国力量之比较,陛下应该最明白。”
因为欧洲大战之后,亟需长时间的休整,恢复经济,加上各国还要花精力去对付国内的工会组织等,在北京和会上,中国、德国、法国、英国、美国吵吵嚷嚷了半个月,最终相继达成了和解,确立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帝国主义列强在欧洲、亚洲、非洲统治的新秩序,新的世界到来了!
在欧洲领土上,德国撤出比利时,但卢森堡被德国吞并,乌克兰、波兰等国家成为德国的势力范围。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英国和法国承认奥地利、匈牙利、波兰、捷克的独立,也就是说奥匈帝国解体;俄国的海外殖民地由英国、法国、中国美国等国瓜分。俄国不复存在,西伯利亚和远东被认定为中国的领土。芬兰、阿富汗等地则被英国和法国瓜分。东南亚被划归中国的势力范围。中东成了英国的地盘。美洲则成了美国的势力范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也支离破碎,只剩下土耳其本土的那些领土。其余领土被英国和法国、德国瓜分。印度被一分为二,中国占领的地方成立了巴基斯坦,成为中国的势力范围。其余地盘还是输于英属印度。美国人还要了所有国家的自由贸易权。
在一些弱国的报纸上,比如日本,这次北京和会,就是中国、美国、德国、英国、法国这五大列强的分“赃”会。曾纪泽看了这些报道,觉得很无聊,完全是弱者无奈的呻吟,中国现在也是帝国主义国家,是东方列强,这才是“硬道理”!
世界格局重新划定之后,在新世界,各国的实力发生了变化,中国、美国、英国成了世界上差不多的强国,德国和法国实力次之。从领土上看,东道主中国成了最大的赢家,其次是德国,法国除了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也增加了殖民地。
另外,世界的局势又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最重大的变化就是:奥匈帝国崩溃了。奥匈帝国的前身是由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奥地利封建帝国。1804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兰茨二世宣布他自己为奥地利皇帝,改称弗兰茨一世,是为奥地利帝国之始。刚开始,奥匈帝国统治的范围包括奥地利、匈牙利、上西里西亚、波希米亚等地。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奥地利先后3次参加反法联盟,均被拿破仑·波拿巴击败,失去本土西部、意大利北部、西加里西亚和南斯拉夫等领地。1810年弗兰茨一世将女儿玛丽亚·路易丝嫁给拿破仑一世,以巩固奥地利的地位。1812年拿破仑的军队入侵俄国失败,奥地利又转而与法作战,莱比锡战役以后,在1814年3月攻入巴黎。在同年召开的维也纳会议上,奥地利收复所失领地,后组成以奥地利为首的德意志联邦,奥地利的大国地位得到恢复。1815年,奥地利发起成立神圣同盟,成为复辟势力的代表,纠合欧洲各君主国镇压各国革命,充当欧洲宪兵。
1849年起,奥地利与普鲁士为争夺德意志霸权展开尖锐斗争,奥地利在德意志联邦中的盟主地位暂时得到稳定。1866年普奥战争爆发,奥军被击败,被迫同意解散德意志联邦,德意志走上以普鲁士为首的自上而下的统一道路。奥地利被迫转向巴尔干等地发展,对国内日益尖锐的问题采取了让步政策。1867年2月,匈牙利获得自治,同年6月,正式成立奥匈帝国,奥地利帝国的统治结束。在1867年后,奥地利帝国成为奥匈帝国的主体之一,该帝国的首都为奥地利皇室领地内的维也纳。
奥匈帝国是匈牙利王国与奥地利帝国组成“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王国和领地以及匈牙利圣斯蒂芬的王冠领地”联盟,匈牙利国王与奥地利国王是同一个人。匈牙利对内享有一定程度的立法、行政、司法、税收、海关等自治权,外交和国防等对外事务方面则与奥地利一样,统一由帝国中央政府处理。奥匈帝国是匈牙利贵族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在争取维持原来的奥地利帝国时所达成的一个折衷解决方法。它的首府设在维也纳,是当时仅次于俄罗斯帝国的欧洲第二大国,人口仅次于俄罗斯帝国及德意志帝国,居于第三位。它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内政主要由组成它的十一个主要民族之间的商议所决定。当时欧洲各地民族独立思想不断发展,虽然奥匈帝国在其成立期间不断有民族起义和其它纠纷,但在它存在期间整个国家的经济不断发展,国家实现了现代化,许多开明的改革得以施行。在这段时间里,匈牙利王国与奥地利帝国组成联盟,这个联盟的德文全称是“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王国和领地以及匈牙利圣史蒂芬的王冠领地”。
奥匈帝国有三个不同的政府:匈牙利政府、奥地利政府和一个位于皇帝之下的中央政府。匈牙利和奥地利各有各自的议会和自己的首相。皇帝的权利理论上是至高的,但实际上是有限的。皇帝的中央政府负责陆军、海军、外交和对外贸易。奥匈帝国内的一些地区如贾利希亚和克罗地亚享受特别地位,它们拥有特殊的政府形式。两个地区的共同政府由一个共同部长会议组成,这个共同部长会议的成员包括三个部长(财政、军事和外交),两个地区的首相,一些大公和皇帝本人。每个议会派出一个代表团分别对共同部长会议的财政计划进行表决,这样每个地区政府对共同政府的工作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最终共同政府的部长仅对皇帝负责,而皇帝本人有权对外交和军事政策作最后决定。两个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权力交叉往往导致摩擦和低效率。尤其军队在这方面受到阻碍。尽管军事是中央政府的职节日景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