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首次出场第3/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府君,备恐城中无粮,难以久持,我特杀进城来,与府君商议退兵之策!”孙彦军扮演的刘备长身直立,拱手施礼道。

  陈卓特意观察了一下孙彦军老师讲台词时的特点,刘备此人向来是以仁人君子形象出现,所以平时说台词都是温文尔雅,语速较平缓。而这次,孙老师特意加快了半拍语速,将台词说的干脆利落。

  确实,刚杀破重围,突入城中,十万火急,哪还有闲工夫慢条斯理?

  扮演陶潜的老艺术家须发皆白,穿着杏黄色丝绸衣服,显得低调,须发蓬松散乱,显出经历战乱,无心打理的模样。看到刘备,满面笑容拱手道:“公能来救徐州,真乃上天不忍徐州百姓无辜受难呐!”

  一边说着台词,还有些小动作,说到“上天不忍”时,将手指向天抖动了两下,表现出自己心情的激动;说到“百姓无辜”时,脑袋配合着摇晃两下,表现出不忍的情绪;最后一句“受难呐”,双眼诉说着无奈又不忍的情绪。

  短短的一句台词,配上手指、脑袋和眼睛的动作,如行云流水一般自然,尽显老艺术家的表演造诣。

  陈卓在在一边看着,心中感叹,自己虽然有了lv3的演技,但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呐。

  之后就是“一让徐州”的戏份,这是陶潜和刘备演技的一次对决。

  两人都把握住了一个“情真似伪”的真谛。

  也就是说,要把人物表现的非常真诚,以至于到了一种虚伪的程度。用真诚来表现虚伪,但又不能太明显惹观众反感,这就需要对一个度有着敏锐的把握。

  扮演陶潜的老艺术家是如何演绎的呢?先是陶潜步履蹒跚,一步三摇,如同风中残年。然后用理所当然的语气命令糜竺献上徐州大印。再用几乎哭出来的诚恳语气希望刘备接受徐州大印成为徐州之主。

  看到这里,很多人都为陶潜的大公无私所感动。可这一幕要与“二让徐州”的戏份结合起来看才能看出破绽。

  “二让徐州”是在曹操退兵之后,陶潜腿也不疼了,腰也不弯了,走路也呼呼带风了。虽然口头上说着要想让徐州,但徐州大印却牢牢的放在他的手边,再也没有离开过,语气也变得轻佻起来。唯一不变的就是他的命令从来没有人质疑过。

  这就很可怕了,主公想要把城池相让,底下竟然没有一点反对的声音,唯一的解释就是陶潜对徐州额控制力强的可怕!

  两次相让对比,才能看出陶潜这个表面真诚,实则虚伪的真面目。

  而孙彦军的刘备则稍差一筹,因为刘备只需要表现出真诚拒绝的一面,对徐州城渴望的一面由关羽和张飞表现了出来。

  关羽还顾忌颜面,张飞则是赤果果的说道:“着啊!又不是我们强要他的州郡,他好意想让,大哥何必苦苦推辞呢!”

  最后刘备坚决推辞,却选择了驻军小沛,其实意思很明显,就是我现在不要徐州,但徐州已经是我囊中之物,谁都别抢。

  说到这里,便不得不说一下刘备这种城府是如何养成的。

  刘备寒门出身,靠着叔父的资助才得以求学,结果到了太学,不但没有好好学习,反而非要学大家世族子弟们吃喝玩乐,结果得了一个“喜狗马、音乐、美衣服”的评价。

  爱好吃喝玩乐、锦衣华服、声色犬马,完全一副公子哥形象,就算他还费尽心机拜到大儒卢植门下。可学子们一样看不起他,连卢植也觉得他不务正业。名声坏了,老师怎么可能举荐他当孝廉?而不举孝廉怎么当官?

  所以刘备在没有足够财力支撑自己装b后,只能回到老家种田,一种就是种到28岁。

  古人28岁还一事无成,那还真是蛮惨了。刘备吃了名声不好的苦头,所以后来痛定思痛,非常注意自己的仁义名声,也算是痛定思痛吧。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