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汉灵帝——刘宏第2/2段
东汉末年的士林清流名号繁多,派系纷杂,按名望和地位划分,有“三君”、“八俊”、“八顾”、“八及”、“八厨”,窦武就是“三君”之首,是当之无愧的士林领袖,其他比较著名的人物还有陈蕃、李膺、张俭、杜密、范滂等人,当然我们还不能忘了,在“八及”中,还有一个刘表,后来的荆州牧。
党锢之祸,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还在汉桓帝刘志末年,河南尹李膺弹劾前北海郡太守羊元群在郡贪墨,结果羊元群花钱买通了太监,竟定了李膺反坐之罪,随后廷尉冯绲打死了因罪系狱的山阳太守单迁(单超之弟),而大司农刘佑上书朝廷,要求限制太监的经济掠夺,结果被太监们全都打下去了。太尉陈蕃不服,上疏为三人喊冤,同时其他清流又集中向宦官在地方上的势力开火,触怒了宦官集团的利益。侯览等人立刻反击,因为他们处在强势地位,很快压制住了清流官僚集团,陈蕃、李膺等人被罢免,看到太监们气焰嚣张,清流官僚当然沉不住气了,决定大举反击,这是党锢之争的第二个阶段,这次反击不同第一次打嘴仗,而是以窦武、陈蕃为代表的清流官僚准备发动政变,一举铲除宦官集团。
但窦武却犯了打击面过大的错误,他要杀尽所有太监,结果遭到了皇太后窦氏的反对,太监坏蛋多,但也有好人,比如丁肃、赵佑等人,他们人品正直,文学高深,深得士林敬重。窦武不分青红皂白,要把太监一锅端,结果那些本来置身事外的太监,全都站在了自己的对立面,宫中所有太监为了活命,全部抱成团,打着窦武、陈蕃谋反的旗号,提前发动攻击,虽然窦武手上有兵,但这些兵爷却非常怵那些阴险的太监,太监们在阵前一阵恐吓,窦武的部下一哄而散。窦武成了光杆司令,自然没好下场,除了皇太后被废,诛窦氏三族。
七十多岁的老太尉陈蕃,率领八十多个门生横着刀,悲壮的闯进了承明门,要和太监们决一死战,鸡蛋碰石头,结果可想而知,陈蕃被杀,家族故旧全部禁锢,不许出仕。党锢之争的第三个阶段,过程更为火爆,窦武、陈蕃被杀后,士林大愤,天下士大夫以被禁锢的李膺为首,拿起了舆论武器,对宦官集团,展开了轰轰烈烈的舆论大批判,在舆论上彻底搞臭了宦官集团,几如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建宁二年十月,太监们在汉灵帝面前诬陷士林是钩党,年少的刘宏问何为钩党,太监们说士林“相举群辈,欲为不轨,是谓钩党”,只要被扣上了谋反的大帽子,那肯定是没好果子吃的,李膺被捕,下狱就义,李膺所有门生故吏全部遭到禁锢。
其他士林名流,宦官都没有放过,下令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追杀,最典型的就是张俭,被宦官追得走投无路,四处敲门求救,因为张俭在士林中的名声极好,天下人宁可自己家破人亡,也要收留张俭,这就是东汉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典故——望门投止。最终这场政治灾难造成大量士人逃亡,被迫害致死的达六、七百人,史称“第二次党锢之祸”。
宦官集团打着为皇帝,修建宫室的旗号提高田税钱,公然掠夺百姓利益,他们则从中吃大头,宦官集团纵容自己的家眷故旧,在地方上掌握权力,“父兄子弟布列州郡”,“辜榷财利,侵掠百姓,百姓之冤无所告诉,故谋议不轨,聚为盗贼”。刘宏和太监们合伙做生意狠赚了一笔,吃得满嘴流油,他们都爽了,老百姓可都被逼得没活路了,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这是千古不变得定律。光和七年黄巾起义爆发,中常侍吕强认为如果不解党锢,可能会逼迫党人与黄巾军勾结,灵帝这才宣布解除党锢,同时官军大举出动,剿杀黄巾军。
不除作恶万端的十常侍,以及宦官专政制度,根本不可能解决任何问题,在宦官问题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藩镇问题又开始突显,因为地方藩镇通过镇压黄巾起义,开始暗中坐大,形成强大的独立藩镇,曹操、刘备、孙权最终埋葬了东汉王朝。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