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没标准五更完成,求月票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李中易暗暗摇头不已,他曾经看过的一部记录片,里边出土的古文物,介绍得很清楚,早在千年之前的大秦帝国,标准化的生产已经大行其道。



    秦弩非常厉害,是秦国对付草原蛮族和中原六国的利器法宝,据介绍,每一支秦弩箭的误差,几乎都可以忽略不计。



    李中易想到这里,不由暗暗摇头,千年之前的老祖宗都掌握的标准化作业,到了这后周朝,却退化到连一把标准直尺都没有的程度。



    可想而知,独尊儒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从根子上鄙视应用工程科学技术的结果,对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更新换代,起到了多么大的阻碍作用?



    上哪里去找作为参照物的基准尺度呢?李中易陷入到了长考之中。



    由于北方中原地区,长年处于战乱时期,城头经常变幻大王旗,唐代的一些计量工具的标准,很多都遗失了,或是根本无人考虑要去整理。



    因为平时很少注意的缘故,官府并不重视直尺的标准化,只要目测比较直,也就可以了。



    但是,针对升、斗、石,这些装粮食的体积单位,官府涉及到切身税收利益,就异常重视。每座县衙门前,都有加盖有官印的标准计量工具,作为基准。



    当然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大斗收粮税,小斗交给官仓,类似的损公肥私现象,屡见不鲜。



    李中易亲自检查过已经造出的羽箭,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每支箭的长短都不一,即使是目测,也有很大的差距。



    多则相差几厘米左右,比李中易的左手第一根指节还要长,显然,完全没有标准化的概念,大致差不离,也就糊弄过去了。



    这就和中国的战史记录一样,都有个不精确的毛病。比如说,战史上经常出现杀敌无算。



    这个无算,究竟是几千呢,还是几万,就需要后世的史学家,熬干脑水去猜测了。



    有了,李中易脑子里灵光一闪,别的地方的标准尺很可能都有很大的误差,卖布的布商那里所用的布尺,应该是相对最精确的尺子。



    想到这里,李中易担心李小七不懂标准的重要,索性带上王小乙,离开了造箭坊,乘坐马车直奔附近小镇上的布店而去。



    临走的时候,李中易在现场留下了李小七和李小八,仔细的叮嘱他们,务必守好工棚。谁敢妄动除了杀人之外,随便他们处置。



    李中易目前就剩下这么点小小的家当,再要是让周冲和孙大清暗中捣几下鬼,真心受不了。



    到了镇上的布店之后,李中易缓步走进店内。一个伙计点头哈腰的小跑过来,一边行礼,一边热情的询问李中易:“官人,您要点什么?鄙店有各色的好布料,还有上等的绫罗绸缎,甚至连难得一见的蜀锦都有……”



    李中易在铺子里转了一圈。指着最薄的一种麻布,吩咐说:“这种布,给我扯一丈八尺三寸。”



    “好嘞。”那伙计见生意上门,客人也很爽快,一点不墨迹。心里很开心,顺手扯开那卷麻布,拖到柜台上的划线处,开始量布的长度。



    李中易买布是假,想看标准的计量却是真,他不动声色的走到伙计的身旁,全神贯注的盯着这个伙计的一举一动。



    伴随着伙计的动作,李中易赫然发现。就在柜台的上边靠前的位置,有人用细墨笔画了一条长线,总长度为一尺。其下是寸。



    李中易注意到,在寸的位置上,墨线略粗一些。整个度量;  想到这里,李中易担心李小七不懂标准的重要,索性带上王小乙,离开了造箭坊,乘坐马车直奔附近小镇上的布店而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