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堡情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暮色苍茫,李啸全军草草吃了一顿晚饭,金家庄堡卫镇抚安谦,带领李啸沿着金家庄堡城墙马道,四处巡看了一遍。

  “大人,我金家庄堡,乃是于明成化二年建堡,万历四年包砖,周二里三十六步,高三丈三尺,有堡楼四座,角楼三处。据民间传说,唐朝女将金秀英都曾率军驻我金家庄守边呢。我金家庄堡曾管边墩三十座,各墩****驻守了墩军二百一十六名,腹里接火墩则有二十三座,驻守墩军八十一名,当然,现在鞑子入侵,这些墩堡多已或烧毁或废弃,附近军民百姓多被掳掠屠戮,实实令人扼腕。”

  安谦说到这里,不觉长叹一声,一脸忧虑之色。

  李啸脸色亦是严峻。鞑子的大肆入侵,给边地军民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些百姓的血泪与死亡,可能在史书上都难得留下一行记录。只有置身于当地,才会明白这些百姓,在这个明末乱世,究竟生活得有多么艰难困苦。

  见得李啸沉吟不语,安谦又继续介绍道:“李大人,在宣府镇中,共分东路,西路、中路与北路四路。四路中,以北路最为重要,历来是进入土默特蒙古的关键部位。北路又称为独石路,其处又可细分为上北、中北、下北三路。我金家庄堡与龙门卫堡、三岔口堡、雕鹗堡、长安岭堡、小白阳堡等处边堡,同属宣镇北路中北路。。。。。。”

  安谦说得清晰仔细,让李啸对宣府镇及这个金家庄堡,总算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李啸注意到,这座金家庄堡与其他宣镇边堡类似,都是夯土筑墙,没有包砖,这里地处边墙之地,越过界后便是土默特蒙古,属于半干旱地带,降雨极少,故不必担心下大雨将土质堡墙淋坏。

  他的眼光透过沉重的余晖,向北眺望,可以看到,堡外散落着一些有如癞痢头一般的抛荒田地。可叹田地中的高梁还未灌浆,便被已被凶恶的后金大军尽数毁去,只留下一片难看的乌黑焦八的痕迹。

  再往北二里外,则是源于边界山的汤泉河,在夕阳的照射下,有如一根溢动的暗红色的弯曲丝带一般,蜿蜒东去。

  据安谦介绍说,这汤泉河,往日里乃是堡内军民生活汲水的母亲河,汤泉河往东流去,汇入独石水,再掉头南下汇入龙门川,最后与南河并流东去。

  现在因为鞑子入侵,堡内军民不敢轻易外出。全堡军民,全部只得从堡内的两口青石水井中取水。因为天旱,井水水面极深,需得几十米长的绳子,方能取上水来。

  李啸心下暗叹,这宣府镇边地军民百姓的生活,与辽东或山东相比,确要艰辛太多。

  他忽然想起了什么,问安谦道:“现在堡内军民,共有多少?”

  安谦连忙答道:“禀大人,堡**有户数四百一十五户,其中军户三百一十户,民户一百零五户。原本在万历中期,堡内有一千三百余户人家,因连年战乱饥荒,军户民户皆逃亡甚多,故现在户数只有不到原先的三分之一。”

  李啸皱着眉头,他知道,自万历末年起,大明各地中,由各州堡内的军官豪强侵占良田,转派田赋,以及因干旱灾害等各种原因造成的田地减产抛荒,导致堡内的军民各户无法存活,只有逃亡一途可走。只不过相比内地,地处边镇的金家庄堡,还要加上鞑子入侵这一条,使得当地的军民逃亡情况愈严重。

  “哦,那堡内现有丁口人数是多少?”李啸又问道。

  “大人,因前段时间,我金家庄堡守兵为援救龙门卫主堡,千户驻守官与副千户皆已战死,出援战兵亦大部战亡,只有数人得以侥幸逃回。故现在堡内除了残余的四十五人堡兵外,军户再无成年男丁,而现在民户中尚有成年男丁7o余人。其余人数为,老男98人,老妇1o人,成年壮妇46人,未成年男丁14人,未成年女子155人。”

  李啸哦了一声,脸上愈见严肃。他在想,这堡内老人这般少,却是因为这战乱年代,年老体弱的老人,当是最容易成为牺牲品。

  两人从城墙上下来,李啸注意到,这金家庄堡内,规划得十分粗疏,只有三街十巷,而在内地,一个千户堡内,基本都是近二十条街巷。  李啸皱着眉头,他知道,自万历末年起,大明各地中,由各州堡内的军官豪强侵占良田,转派田赋,以及因干旱灾害等各种原因造成的田地减产抛荒,导致堡内的军民各户无法存活,只有逃亡一途可走。只不过相比内地,地处边镇的金家庄堡,还要加上鞑子入侵这一条,使得当地的军民逃亡情况愈严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