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 捕鱼与晒盐第3/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当然,私盐贩子们不可能做赔本买卖,他们一转手,那利润又将翻倍增长。若是运到某些缺盐的地区,利润翻十倍都有可能。

  与其这样,还不如把这中间的利润自已赚到手。

  至于与蒙古诸部走私的风险,现在有了金汤城作掩护,风险可减少很多。毕竟还没有哪个活腻了的盐检司头头,敢来防卫森严的金汤城寻晦气。

  李啸相信,真能把所产的海盐,长途贩运至蒙古诸部,那每担盐卖个7两或8两银子,绝对没问题。

  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往而不上。

  “薛大富,你的建议甚好,本官采纳了。来人,赏薛大富银子5o两。”李啸笑着拍了拍薛大富的肩膀。

  “谢李大人恩赏。”薛大富接过沉甸甸白花花的银子,一脸笑得稀烂。

  接下来,根据薛大富的意见和建议,李啸也根据后世的采盐知识,两人一齐对整个盐场进行了具体的设计。

  李啸在龙口湾东部的沿海滩涂处,设计了5oo亩盐场,取名为赤凤盐场,面积约有4o多个现代足球场那么大,全部用薄青石板铺地,用泥灰加糯米汁弥缝,用青砖砌成如同方格子一般的盐田。这些盐田,通过多条弯折的涌道,与大海连接。

  李啸选择这个位置,可以充分利用海滩空地,毕竟龙口湾这样的优良深水海港,将来李啸资金充裕了,可是要用来修建山东第一的进出口海港的,若只是用来修盐田,却太过可惜。

  这种用海水晒盐的盐田设计原理,其实是十分简单的。

  那就是,每当涨潮时,打开闸门,把汹涌而来的海水灌入盐田。在田中暴晒蒸掉水份,约浓缩到盐度15度左右,再打开盐田地闸门,从沟渠流入卤水池,在池中沉淀泥沙。澄清后地卤水用人力抽水车抽入结晶池,于饱和状态下继续蒸,很快就能结出白花花的海盐结晶。

  这种新颖的方法,比起盐户们传统的煮海水制盐的手段,效率不知提高了多少,是登州盐场近几年才新使用的制盐技术。可惜的是,这样的新式盐田,还未来得及产生效益,便被孔有德耿仲明叛军毁于一旦。

  鉴于修建赤凤城城墙的人手有富余,李啸决定,由陈子龙负责,立刻抽调一批精干工匠,带着大批的家属与俘虏,去规划好的地方去兴建盐场。

  见得李啸这般支持自已的晒盐事业,薛大富一脸喜色,他向李啸介绍道,现在有这一千多人的建筑队伍,在充足的青石板、泥灰、糯米汁与砖头供应下,有两个月的时间,5oo亩盐田,数十个大型卤水池和结晶池,海水涌道,以及卤水池结晶池的防水雨棚等设施,应该可以全部修建完毕。

  盐场尽管面积颇大,但由于可以使用自已工坊生产的砖头与青石板,预算节约了不少,据薛大富估计,有1万多两银子便足够建成了。

  见到盐场井井有条地开始动工,李啸也十分高兴,他任命薛大富为盐场总作头,准备在盐场建成后,招入1ooo人到盐场工作,整座盐场便正式开始运行。

  李啸记得以前化学课中教育过,海水含盐量大约百分之三五,那么,一百吨海水即能制盐三五吨。

  经李啸测定,如在这北方的深秋时节,盐田日极限蒸量能达到6毫米,这样一来,即使算上雨天不能生产,阴天产量再减半的情况之下,这5oo亩盐田,一个月最保守的产量也在一百五十万斤以上。

  这个数量看上去很大,其实相比整个大明朝的食盐消耗量来说,实在有微不足道。

  史书记载,在明朝,每人每年平均消耗十五斤盐,李啸每年的盐产量15万担,只不过够1o万人吃一年。

  这可怜的数量,相比大明过亿的人口,实在少得可怜,几乎就是沧海一粟。

  但对于包括奴隶与定居的汉人在内,人口总数共有数百万的蒙古诸部来说,赤凤盐厂的产盐量,却还颇有不足。

  李啸心下乐观地估算了一下,每年若真能卖给蒙古人15万担盐的话,以一担8两的售价,刨去生产成本与运输费用,就算每担只有5两的纯利,一年便是75万两银子的巨大利润呢。

  有了这笔钱财,李啸将来再度扩军,将不会再有任何后顾之忧。

  如果将来,除了蒙古诸部,诸如朝鲜、日本、南洋等地,均能成功建立商道的话,李啸的这些盐田,完全可以再度扩建,从而将给他带来更多的源源不断的巨额收入与财富。

  李啸心下感叹,难怪诸多穿越,均把制盐贩盐视为快扩充钱财的好方法。这制盐走私的利润,实在是只有身在其中,才会明白这银钱数额有多么惊人。

  “大富,若盐场运行良好,待明年,再扩建一倍,让盐田数量达到一千亩,从而充分利用我赤凤卫现有的滩涂场地。”李啸目光投向遥远的海天相接处,一脸灿烂笑容,双眼奕奕生光。

  “在下唯大人之令是从!”一脸兴奋与向往之色的薛大富,大声回答道。未完待续。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