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一章 土地改良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许秀清笑着插话道:“要是将来桑叶产出了,那些不能用来种植的空闲地块,正好可以集中开设养蚕作坊与缫丝工坊,这样从产出桑叶到加工,都是便利得紧。”

  郑如宝笑道:“大人想得周到,这样做却是甚好。”

  一旁的李啸也笑了笑,他微微了头,没有说话。

  其实李啸心中,还有一个更大的愿景,没有说出来。

  那就是,在将来,李啸打算,不光要卖生丝,更要卖丝绸。如果把生丝纺纱织染加工成丝绸,获利会进一步暴涨。

  李啸前世看过明朝丝绸加工的一些资料,一般来说,生丝在纺织前要经过沸煮、漂白、染色和复缫几道工序的处理。在这一处理过程中,会有一些生丝消耗损失。据统计,在松江府这样的纺织技术成熟的地方,大约一斤半生丝可以制作一斤绸缎。

  至于绸缎价格,每匹绸缎一般是长5丈重4两,视种类质量不同,每匹大约在8两白银之间,少数品质极佳者,更可以达到4两白银。若是把绸缎价格以每匹1两的偏低值估计,那么每一担半生丝可以织染出一担绸缎,约为8匹,价格可高达8两白银!

  而且,这还只是国内市场价格,出口价一般都需要再翻上两三倍,预计一担绸缎价格可达两以上!

  这样算来,就算加上织成绸缎而产生消耗,那么同等重量的绸缎比生丝的出口价格,高了整整1倍!

  可以轻易地算出,万亩改良盐碱地而成的桑园,按最低产量算,能产出15万斤生丝,按一担1斤算,也就是15担生丝,那么,约可产出84担丝绸,约67匹,那么,在国内销售的话,总价为67万多两。而若是出口的话,价格更可达到一个惊人的数字,绝对可以达到15万两以上!

  更重要的是,种桑养蚕织缎是可持续产业,是可再生资源。黄金白银会挖完,但是生丝绸缎却是可以年复一年地持续生产。

  事在人为啊!这看似无用的盐碱地,若真能成为种植桑树的土地,岂不为赤凤卫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一股豪情在李啸心中莫名激荡。

  这种带领手下,群策群力打拼出一方天地的感觉,真好。

  李啸返回赤凤城的千户官厅后,收到金汤城总管安谦派人加急传来的一封信。

  安谦在信中告诉李啸,现在金汤城中,不包砖的土质城墙,已经修好了一半多,从赤凤城过来的七百多名军兵家属,皆已安顿妥当。堡内的各类官署,如商业司、工业司、民政司、钱粮司等日常行政机构的官署,均已修建完毕,只需李啸这边抽调官员,这些部门均可立刻开始运作。

  看到这些消息,李啸十分欣喜。

  不过,他再往下看时,心情便十分复杂了。

  安谦在信中写道,长达三个多月的鞑子侵边,导致饱经战火的宣府、大同、山西等地,皆有大量的流民产生。上次李啸返回时,虽然带走了一万二千多名来自宣府北路的流民,但现在快二个月过去,又有大批来自宣府其他地方,甚至还有大同与山西等地来的流民,人数多达万余人,猬集在正在修建的金汤城周围,不肯离去。

  安谦感叹道,这大批的流民,因为金汤城每天可施予薄粥两碗吊命,且因金汤城筑成后,有大量的工作机会,故虽然天气越来越冷,却无人愿走。只是,现在金家庄堡的接纳能力已尽饱和,实在无法再吸纳他们。

  如果这些人继续在金汤城外呆下去,安谦担心,很快冬天来临,来自蒙古高原的极冷寒潮,绝对会将大部分流民迅冻死。若是这样,虽说乱世人命如草,但面对这样将要生在自已眼皮下的悲剧,还是实在太让人叹惋了。

  李啸看完信,不觉一声轻叹。

  他心里十分明白安谦想对自已说什么。

  金汤城现在,除去修建城墙和堡内相关建筑的银两花费,只有七八万两银子剩余,这些银子,都要来购买粮食,下薪水,以保证堡内军民与工匠的生活需求。现在饱经战乱的宣府镇,物价腾贵,粮食难购,安谦手中的银两,实有不敷使用之嫌,李啸暗想,现在安谦应该是在勉力支撑了。不然的话,不会写这样一封看似汇报工作,实为请求援助的信件。

 &em; 事在人为啊!这看似无用的盐碱地,若真能成为种植桑树的土地,岂不为赤凤卫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