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八章 拓殖台湾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要知道,在永历年间,郑成功在台湾垦殖时,每亩稻田每次产稻可到至石,一年便是4至6石的高额产量。

  因此,正是因为稻田产量有这般高,与北方那些亩产五六斗的旱地,可谓天壤之别,一户移民分派了5亩田土,便足够缴纳赋税以及养活一家老小了。

  其实,李啸给移民安排的这个稻田亩数,是相当优惠的。要知道在当代中国,比如主要的农耕地带湖南,很多农家每户只有一亩多地,也是足以供应全家吃粮,并缴纳粮税了。

  随后李啸规定,因为今年这第一年,早稻已过了农时,便只需交晚稻的税赋,每亩稻田今年只交税两斗便可,这样每家只交一石的粮税。

  待明年可正常耕作后,每亩稻田一次交5斗,一年交二次,总计一石。这样每户移民一年共交5石粮税,另有15石至o石粮食,可以供自家食用,或转卖给粮商。

  “李大人,这些流民,皆是北方人,不懂种植水稻,我军过去,可要再去福建请些老农来指导?”丁佑问道。

  李啸笑道:“不必。我军从郑芝龙部手中,接手了近五千的福建移民,他们已在台湾种植水稻多年,这可是现成的老师,到时指导下我军的移民们,种水稻当不会为甚难事。”

  丁佑头,又问道:“那这五千福建移民,收取赋税也如我军移民一般么?

  李啸叹道:“这些福建移民,因为郑芝龙部不甚重视,拓展土地有限,水利措施亦未跟上,故产量有限。现在他们既已纳入我军,便与我军移民一视同仁,同样每户指派5亩田土,今年也每亩只收斗水稻,明年再按每亩5斗的粮税征收。”

  丁佑笑道:“李大人真是一片仁心,在下记下了。”

  崇祯九年五月十五日。

  在拓殖集团一切都准备就绪后,李啸安排他们,乘船出。

  这一天清晨,阳光灿烂,海面风平浪静,实是出征的好日子。

  万名流民,平均每条船派了ooo人,总坐了八艘船只。三千名台湾先遣军和所派官员,分坐三条大船,以押运粮食,银两,盔甲、武器以及各类生活用具。

  郑芝龙的其余船只,则大量采购了李啸军呢绒、铁器、生丝等物品,几乎将赤凤卫现有的商品存量,搬运一空,总采购额达到二百多万两。

  李啸亲率赤凤卫一众官员,前往龙口港送行。

  李啸看到,不少流民,在上船之前,还十分留恋地向远方眺望,很多人流出难过的眼泪。甚至还有些流民,在上船前,伏跪于地,向着家乡的方向,流着眼泪磕头作别。还有一些估计是山东当地的流民,则悄悄地从港口的空地上,挖一块家乡的泥土,揣入怀中带走。

  他们知道,这一去,千里迢递,南北两隔,也许今世今生,再难回到北方的家乡了。

  李啸心下亦是感慨不已。

  乱世之中,人命如草,有个地方可以养家糊口安稳度日,便是人间天堂了。在现实的生存问题面前,任何的乡愁与儿女情长,都是不值一提的东西。

  与流民们不同,前往台湾的李啸军ooo兵马,却是个个意气昂扬。

  这些日子,监抚司的官员,每天都在给要出征台湾的军兵们强化洗脑,监抚们告诉军兵们,这次能被入去台湾,是难得的机遇,只要好好把握,相当定会更快地升官晋爵。

  这一,特别让那些从流寇转变为李啸军的军兵们为之向往,而那刚从流民加入李啸军的新兵们,亦是个个满怀渴望。

  男儿功名马上取,三千里外觅封侯。

  这些年青而充满活力的小伙子们,在同样热血澎湃的李定国罗正两名年轻指挥的统领下,个个迫不急待地希望去台湾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建功立业,扬名显祖。

  码头上,李啸与郑芝龙两人拱手道别。

  采备就绪后,李啸安排他们,乘船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