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七章 追击(二)第3/4段
(在这里提前说一下无当飞军,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就抽走了一群蛮夷就足够了,这可不是这个意思。
先说些正常的吧,就是无当飞军的官方记载。
诸葛亮在征服南中后,利用当地蛮夷兵源,建立的部队。诸葛亮对此实施了一箭双雕的有利政策,就是征召当地蛮夷加入蜀国政府军,而经费问题,就由当地地方豪强解决。
《华阳国志》记载亮以夷多刚狠,不宾大姓豪强,乃勒令出金帛,聘策恶夷为家部曲,得多者栾世袭官。于是夷人贪货物,以兼服属于汉,成夷汉部曲,从而在当地建立带有以夷制夷性质的地方军队,当地豪强得到社会地位,遂安于蜀汉统治,出金暮兵,使各方得到实惠。
同时,这些当地失业军人变成了政府军,成为蛮夷中具备向心力的核心。其组成的军队熟悉民俗,较少激发问题。后来张嶷,马忠等弹压叛乱,夷汉部曲都是主力。他们皆身披铁甲,能翻山越岭,善于使用弓弩和毒箭,尤其精于防守作战。
为了给这些夷兵以良好的管理,蜀委任治军严谨的魏国降将,王平为该军团第一任司令官。王平,字子均,识字不满十,与士卒同甘共苦,而生性谨严,训练苛刻,很少说话。
在蜀汉的后期战争中起到一定作用。一出祁山,配属马谡部战张郃于街亭——本来大概也因为马谡熟悉南中情况,希望他能够充分发挥这支军队的特点。马谡失误而全军溃败,王平率军断后,成功的掩护其他各部撤离战场,自己也全身而退,算是小试锋芒。
无当飞军由于山地作战的特点,常被用于讨伐叛乱蛮夷.
如此好处,自然不能让地方独享。同时,也为了彻底避免南方割据势力死灰复燃,在诸葛亮主持下,蜀国不惜本钱,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于蜀,为五部,所当无前,号为飞军。这就是无当飞军的来历。
时成都和南中的繁华不可同日而语,南中夷族素重勇士,故每有空缺,南人必奔走而告,刺血踊跃,以此为荣。
看到这里,真的是让作者想起英国军队在尼泊尔招募廓尔喀营雇佣军的场面,一样的神奇,一样的不要脸。
当然,当时南方人口不多,徉柯郡两万户,建宁郡万户,朱提郡八千户,兴古郡四万户,一下子调走一万户能征惯战的世家,对当地割据势力可以算是釜底抽薪。
无当飞军是何等形象呢?他们皆身披铁甲,能翻山越岭。善于使用弓弩和毒箭,擅长野战,因为有兵械扎马钉和弩箭及地利把握力,非常精于防守作战。因为是举家迁移,所以俗以蛮姑为舞,皆团牌辟发,号啸而进。
建兴九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令王平以副师屯南围,自与司马懿对峙于祁山。司马懿命张郃领军攻打南围王平。在王平及其无当飞军的坚守下,张郃不能取胜。此一战,《汉晋春秋》和《三国志》中都有提到。
无当飞军由于山地作战的特点,也被用于讨伐叛乱蛮夷。延熙三年,汉嘉蛮反,向宠战死,于是调无当飞军控制了局面。
不过可惜的是,这么一只悍勇之军却是没有一个好结局,或者说,马革裹尸也算得上是士卒能够得偿所愿了。
无当飞军的结局极为悲壮,那是姜维北伐中的第七次,为了掩护主帅退却,五千无当飞军在末任军官张嶷的率领下进行了最后一战,寡不敌众,最终全军覆没,"杀敌辈之",与兵力二倍于己的魏军同归于尽,而张嶷本人也实现了他“杀身以报”的承诺。
之后,虽然还有飞军之名,并且在防守阳平关等战斗中有所表现,但作为一个整体的无当飞军,已经不复存在了,甚至可以说,当初那一战已经将无当飞军的火种都扑灭了。
补充一点,如果从血统上说,实际上飞军的成员包括两部分,南中夷族和青羌,前者包括叟,笮,炯,百璞等民族,后来成为彝族,布朗族等云南少数民族,精于射术,后者为氐羌和冉驰,自古有修筑碉楼的习惯。
《华阳国志》记载了这些住在石碉中的民族夏秋如何入蜀为佣,打水井砌河堰,出售花椒苹果农副产品,冬春返回故里避寒的情形,石碉楼,记录了青羌的历史,也展示了他们善于守御的特点。
这是官面上的,然后还有一些不能记载的,那就是无当飞军成立之时的政治色彩。
《华阳国志》里面记载,移南中劲卒青羌万馀家于蜀,为五部,所当无前,号为飞军。分其羸弱配大姓焦、雍、娄、爨、孟、量、毛、李为部曲;置五部都尉,号“五子”,故南人言“四姓五子”也。
亮收其俊杰建宁爨习、朱提孟琰及获为官属,习官至领军,琰辅汉将军,获御史中丞。出其金、银、丹、漆,耕牛、战马给军国之用。
这是两个记载在《华阳国志》里面的东西,其中之一便是无当飞军,为了让蛮夷更加的听话,所以用了南中八大家族的人,但是这一抽调,那就是全部了。
焦、雍、娄、爨、孟、量、毛、李为部曲,也就是一口气儿将南中八大世家的中坚都给抽走了,这是从军入伍,让他们当部曲的话,总不能让他们家中的老辈儿们上吧。
若是胡乱应付的话,恐怕诸葛孔明也不答应。
最重要的是,还有后面那一句,亮收其俊杰建宁爨习、朱提孟琰及获为官属,习官至领军,琰辅汉将军,获御史中丞。
这就是点名了,三个人,朱提孟琰,还有南中孟获就不说了,这两个能力如何不说,孟获的本事自然不用说了,在南中威望极高。
亮渡泸,进征益州。生虏孟获,置军中,问曰:“我军如何?”获对曰:“恨不相知,公易胜耳。”亮以方务在北,而南中好叛乱,宜穷其诈,乃赦获使还,合军更战。凡七虏七赦。获等心服,夷汉亦思反善。亮复问获,获对曰:“明公,天威也,边民长不为恶矣。”
这句话说明了,孟获的威望在南中深处到底如何,敢于说出“边民长不为恶矣”这种话,恐怕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而且《华阳国志》乃是正经史书,这“凡七虏七赦。获等心服,夷汉亦思反善。”就有意思了,若是七擒孟获是真的,那南中还真是让诸葛亮辛苦他了。
先不说朱提的孟琰和南中的孟获,第一位的建宁爨习,他是俊杰,绝对是俊杰!
若是没有意外的话,这次这个建宁爨习应该就是当初的益州郡的那个爨习,如果是他的话,那么这位爷,可是当初李恢的姑父,而他不仅仅是李恢的姑父。
李恢是建宁郡俞元县人,初出仕建宁郡为督邮。李恢的姑父爨习是建宁郡建伶县的县令,有违反法令的行为,李恢也受牵连而被免官。
但是当时的益州郡郡守董和考虑到爨习是当地的豪强大姓,于是没有答应免去李恢的官职。
据说,当初爨习时任建伶县的县令,因一事触犯了大汉帝国国家法律而被免除了职务。大汉法律有连坐的规定,由此他时任督邮的侄儿李恢,也由此牵连而被免除了职务。
苦闷的李恢心烦意燥,不知该如何是好,只得郁郁不乐在家。
大约在太守董和得知此事的前一个月,建伶县县令爨习由于史书无记录,不知是何原故,只知因违法乱纪而获罪,被郡府逮捕入狱。因爨习是李恢的姑父,年青李恢也因此牵连而被免去官职,在家附闲。关于这方面的史料记述,如今我们也无从了解了。
赋闲在家的李恢,难解心中的愤闷之情,但又迫不得已,只得与往常一样,在家平静地生活着。但是,外界多变的时局,并没有让年青李恢灰心丧气,他想到了自己的家族与这块富饶的土地,他想要为这片土地干一点事,那怕是一点微不足道的。
年青的李恢在时刻期待着,等待着。
太守董和,手持这一特殊案件,在处理建伶县令爨习的问题上,也十分慎重。
太守董和考虑得非常周全,因其县令爨习是地方大姓,为安定边疆,维持秩序,就将此案搁置了下来,不再上报朝廷。不久,太守董和十分看重年青李恢的才干。为更好地安抚南方边民,太守董和以当地边民的利益为重,重新起用年青李恢。
年青李恢复职后,积极参与建伶县城的各项事宜,在当地获得了很好的声誉。
经过几年的考察,太守董和对年青李恢的才干十分赏识。不久,太守董和将李恢推荐到了益州。
李恢得令后,即刻起程,赶赴益州就职,然后半路上投奔了刘玄德这位大爷,然后顺带还将他的太守董和也给卖了。
也就是说,李恢当初能够免去那被轰出去的结局,就是以为他姑父的原因。
诸葛亮带走了三个人,直接将爨习,孟获和孟琰他们三个家伙以及他们背后的势力带走了,这就是断了他们的根了。
无当飞军的两任统领,也就只有两任正式的统领。
第一个就是王平,建兴六年,王平随诸葛亮北伐,诸葛亮派遣马谡守街亭,王平时为马谡军先锋,马谡舍水上山,举动失宜,王平连连规劝马谡,马谡不听,被魏将张郃断了水源,随后马谡军惨遭大败,士卒离散。
唯有王平所领的千余人士兵鸣鼓自持,张郃怀疑王平有伏兵,不敢进攻。于是王平将诸营军士统一起来,率领他们平安归还,当时就是无当飞军。
诸葛亮将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等诛杀,夺将军黄袭等人的兵权,王平因为表现突出,被诸葛亮拜为参军,正式开始统领无当飞军,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
建兴九年,诸葛亮围祁山,别遣王平带领无当飞军驻守南围。司马懿率领大军攻诸葛亮,遣张郃进攻王平,王平坚守不动,张郃不能胜。
《三国志·王平传》:九年,亮围祁山,平别守南围。魏大将军司马宣王攻亮,张郃攻平,平坚守不动,郃不能克。
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再次出兵伐魏。八月,诸葛亮病死五丈原,大军退还。魏延因与长史杨仪不合,于军中作乱。王平率兵进攻魏延,魏延引兵来战,手下士兵却被王平遣散,魏延兵败,后被马岱所斩。
《三国志·王平传》也将魏延之死算做了王平之功劳。
《三国志·王平传》:。十二年,亮卒於武功,军退还,魏延作乱,一战而败,平之功也。
建兴十二年,王平升任后典军、安汉将军,带着麾下的无当飞军辅助车骑将军吴懿驻守汉中,兼任汉中太守。
建兴十五年,进封安汉侯,代替吴懿督汉中。
延熙元年),大将军蒋琬驻沔阳,王平被召到大司马府,蒋琬任命王平为任前护军。
延熙六年,蒋琬病重,回军驻扎在涪县。任王平为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统领汉中。
延熙七年,魏帝命曹爽率领步骑十余万进攻汉中,前锋已在骆谷,时汉中守兵不满三万,诸将大惊,有人说:“我们的兵力不足以阻挡魏军,应该放弃关隘固守汉、乐二城,魏军进入汉中以后,涪城的援军一到,就可以将阳平关抢回来。”
王平却说:“不行,汉中去涪城有一千余里,魏军若是得了阳平关就会成为祸患,应该遣刘护军、杜参军据兴势,我为后拒,若是魏军分兵进攻黄金城,我亲自率兵前往救援,到时候涪城的救兵就刚好到来,这才是上策。”
唯有护军刘敏赞成王平的意见,于是就按王平的计策行事,涪城诸军以及大将军费祎自成都相继而至,魏军被击退,如同王平当初料想的一样。
当时马忠在南中,防备南蛮;邓芝驻守永安,防备东吴;王平在汉中,防备曹魏;三人各守一方,保障蜀汉变土的平安,平安三侯威名始于此时。
延熙十一年,王平去世,他麾下的军权正式递交,而无当飞军,也变成了第二任统领张嶷!
建兴五年丞相诸葛亮北驻汉中,预备北伐事宜,因此往汉一战,《汉晋春秋》和《三国志》中都有提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