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四章 战事起(四)第4/4段
将领中有人问曹操:“您已退军而公孙康杀死袁尚、袁熙,这是为什么?”曹操说:“公孙康一向畏惧袁尚、袁熙,我如果急攻,他们就会合力抵抗;缓和时,他们就会自相残杀;是形势使他们这样做的。”
曹操封公孙康为襄平侯,授任他为左将军。
高句丽从伯固在位时,就不断侵扰辽东,又接纳了逃亡的胡人五百多家,似乎觉得自己又行了。
建安十四年,公孙康将内部稳定,然后让曹操放心之后,便出军进攻高句丽,攻破其都城,焚烧邑落,伯固子拔奇埋怨国人,自己为长子却不能继承王位,便与涓奴加各率自己统领的部署三万余人向公孙康投降。
同时公孙康看到了韩濊强盛,郡县不能约束,百姓大多流入朝鲜半岛。后来,公孙康将屯有县以南的荒地划分为带方郡,派公孙模、张敞等人收集各地流民,起兵讨伐韩濊,原先的居民才稍稍离开一些。
公孙康死后,其子公孙晃、公孙渊年纪还还小,辽东官员便推立公孙恭任辽东太守。黄初二年,魏文帝曹丕称帝后,派使者就地授任公孙恭为车骑将军、假节,封爵平郭侯,并追赠公孙康为大司马。
这个时候,其实曹丕也不是不想将辽东收回来,但是收回来归收回来,这个时候,还是要为他公孙家遮挡,毕竟名义上是自己的,那也是好的。
同时,公孙家在公孙恭这里,就正式进入了第三代,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代了。
公孙度创立了后辽东公孙家,公孙康缓和了中原的关系,确定了地位,正式壮大了公孙家,到了公孙恭,就是辽东公孙的转折,也算得上是他衰败的开始了。
公孙恭,公孙度的次子这是其一,哥哥公孙康继位的时候,还将永宁乡侯的虚衔给了他。
等到了公孙康死去,公孙恭不得不继任了,那主要是因为,自己的两个侄子实在是太小了,公孙晃、公孙渊等皆年幼,于是众人推举公孙恭为辽东太守,而公孙恭也只能赴任了。
而公孙恭不想成为这个辽东太守,那也是真的,不是因为别的, 而是他不想被人嘲笑。
论才能,妾室公孙恭并不算多么的差劲儿,但是论运气,公孙恭太差劲儿了。
公孙恭是公孙度次子,公孙康之弟,而且还是曹丕亲封的车骑将军、假节,封平郭侯!
这都是他的荣耀,但是他愿意用这所有的荣耀换取一样东西,那就是他想要做男人,继续做男人就好!
黄初元年,拜为车骑将军、假节,封平郭侯,但是紧接着,他突然发现自己下体溃烂了,然后他找遍了这辽东的大夫,却是都无能为力,最后在万般无奈之下,他选择了将自己的下体,割掉!
一个男人,亲自下令割掉自己的下体,从此不能人事,这是多么恶心的一件事情,而这件事情就这么发生在了公孙恭的身上。
而且这件事闹得比较大的还有管宁的事情。
当然,管宁和公孙恭没有什么关系,当然这两个也不是什么亲戚,更不是管宁操的刀,而是因为管宁和公孙家的关系,是极为不错的。
当年的各种事情,让管宁心死了之后,便有了退隐的心思,管宁听说辽东太守公孙度在海外推行政令,就与邴原及平原人王烈等到辽东。
公孙度空出馆舍等候他们。管宁拜见公孙度,只谈儒家经典而不语世事,之后,管宁随即就居住在山谷中,开始做讲解《诗经》、《书经》,谈祭礼、整治威仪、陈明礼让等教化工作。
辽东的人们也是知道管宁的大名的,所以都很乐于接受管宁的教导,管宁于是颇受人们爱戴。
太祖曹孟德任司空后征召管宁,公孙度的儿子辽东太守公孙康截断诏命,不对管宁宣布。当时公孙康对外以朝廷的将军太守为号,但在内确有称王之心,想要谦逊的以礼授予管宁官职,让他辅佐帮助自己,但最后还是不敢对他说,他就是如此受到敬畏。
不过这种情况下还是在公孙恭的时代改掉了。
曹丕曾经诏令公卿大臣举荐独行特立的隐士,司徒大人华歆举荐了管宁,曹丕就专门用安车前往征召,而正好赶上了辽东大变,公孙康英年早逝之后,儿子还是颇小的,便给了公孙恭机会。
那个时候,公孙恭还是个爷们,不过在公车到的时候,公孙恭就不是了。
这其中的故事,便无法表述了,谁也没有证据,就像谁都不知道那玩意是怎么就突然烂掉了。
但公孙恭因病丧失了生育能力,身体虚弱不能治理,而公孙康之子公孙渊才智出众。管宁担心祸乱将起,于是带着家眷部属渡海回到北海郡,公孙恭亲自把他送到南郊,加倍赠给他服饰器物。
自从管宁东渡,公孙度、公孙康、公孙恭前后所给他的资助馈赠,他都接受后收藏起来。西渡之时,全都封好退还给了公孙氏。
之后管宁在离开了辽东之后为了不想和曹氏有什么瓜葛,直接拐了个弯跑了,让曹氏的人扑了一个空不说,也算是让华歆等人知道了一件事情。
那就是,管宁告诉他们,你们玩你们的,别打扰他这个已经老家伙了,他不想掺和他们之间的故事了,也不想给自己找点什么事故出来。
不过出于对公孙家的感激,他仍然是告诉了公孙恭,以及公孙家的亲信,公孙恭现在这个状态,再看看那个十分聪慧的公孙渊,这内乱基本上是真的跑不了了,希望公孙恭能够明白这个事情吧。
至于公孙渊,在管宁的眼中,这个孩子可不是什么善于之辈,只不过他的能力....
管宁没有说,不过他 电话在辽东还是很重的,公孙恭也算是听话,对于公孙渊十分的防备,但是在公孙恭的心中,却是没有真的将这个侄子当成什么厉害的人物。
因为公孙渊的确是聪慧一场,不过他有一个致命的问题。
那就是公孙渊的大哥,公孙恭的大侄子,公孙康的嫡长子,公孙晃!
在这个时候,就算是公孙恭没有什么子嗣的存在,那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够接纳他的辽东的,再加上各种原因,以及管宁当时没有真的提出来公孙渊的名字。
所以公孙恭在后面看着逐渐变得低调的公孙渊之后,他将自己的目标改了,变成了公孙晃!
或许管宁自己也不知道这个货他是怎么想的,也不知道他公孙恭怎么脑子就抽了,直接将公孙晃给解决了。
任子制是一个很神奇的制度,“吏二千石以上,视事满三岁,得任同产若子一人为郎。”意思是,两千石以上官员,只要任满三年,即可任“同产若子”一人为郎官。
说白了,就是二千石官职以上的官职,需要放一个孩子到朝堂之上,给他官位养着他,但是换句话说,也算是质子。
李恢之子李遗,当初就是这种情况的。
但是因为到了汉末之后,这种制度已经名存实亡了,听话的你放不放都没有关系,不听话的,比如臧霸,比如公孙度,公孙康,比如当初向曹氏称臣的江东孙权。
你让他放,他也不放。
所以说,这就是个废话。
但是公孙恭最后冥思苦想了之后,将自己的大侄儿,各个公孙康的长子公孙晃给送出去了,直接将公孙晃扔到了朝堂之上,送到了洛阳之中,给曹丕当郎官。
据守当初曹丕见到了公孙晃的时候,他也是懵了,公孙家在辽东这么多年,曹操和曹丕父子从来没有想过,那边的那几位爷还有这心思呢。
所以为了表示认可,还给了公孙恭很多的好处,然后将这个小子就留在了身边,愿不愿意上朝都没有关系,反正就在洛阳好好呆着,那就你好我好大家好了。
之后,公孙恭看到曹丕将公孙晃收下了,他也就算是放心了,然后安安稳稳的做起来自己的辽东太守了。
但是就在曹丕死后的第三年,也就是曹叡继位之后的太和二年年底。
公孙恭被自己的侄子包围了。
“叔父,麻烦将你的位置,让出来吧!”老实了好多年的公孙渊,终于露出了自己的獠牙。
此时的公孙渊,已经不知不觉间收拢了不小的势力,这些年为了让自己的这个叔父放心,公孙渊可算是受了不少苦,如今他也成年了,他的势力也算是已经成长起来了。
剩下的事情,就是夺回自己的位置。
看着自己面前的侄子,他突然想到了管宁的话,忍不住啐了一口。
不过很快他就啐不出来了,因为他被自己的侄子软禁了,或许是心中还不想背上这种骂名,公孙渊没有杀了公孙恭,而是软禁了他,夺下了辽东的地盘!
这个消息,也用最快的速度,传到了洛阳。
这一下子,曹魏的朝堂再次炸了,因为公孙恭这个“太监”当辽东太守,对于他们来说更加的稳定,也更加的放心,但是现在是公孙渊。
或许是旁观者清的原因,在曹魏的朝堂之中,他们公认的是,公孙渊的能力,要比公孙恭强的多,颇有乃父之风,而且会将辽东彻底的恢复到当初听调不听宣的地步。
所以一时间议论纷纷。
其中刘晔认为公孙氏占领辽东很久,恃著海和山的阻隔,可能会好像胡族一样难以制约,甚至发动叛乱。
建议应趁公孙渊初登位,出其不意出兵讨伐,并开设悬赏引诱他的反对者协助,可能未必开战就能解决辽东割据问题。
他的这种话也是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很多人都觉得这是对的,并且同意按照这个来做。
甚至于在洛阳当质子的公孙晃,也就是辽东公孙家的嫡长子,公孙渊的亲大哥,也上表朝廷,而他说的不是给弟弟正名,而是请求朝廷能够出兵攻打公孙渊。
公孙晃在知道了这个消息之后,一连上了十五道折子,不断指出公孙渊可能会生叛乱,请曹魏朝廷直接派出大军讨伐辽东!
但是最后曹叡却是决定,拒绝这个建议。
曹叡最终还是下了命令,拜公孙渊为扬烈将军、辽东太守。
将辽东这块儿地方,彻底的送到了公孙渊的手中,让他名正言顺的占据了辽东,对此,刘晔也是无奈的叹息,并没有多说什么。
(《三国志·卷八》:康死,子晃、渊等皆小,众立恭为辽东太守......初,恭病阴消为阉人,劣弱不能治国。太和二年,渊胁夺恭位。明帝即拜渊扬烈将军、辽东太守。)
而刘晔之所以不说什么,曹叡之所以宁可咬着牙去哪里多布置兵马,也不出兵讨伐,其实最主要的是在另一个方向又再次出现了一个问题。
之前退到汉中的诸葛亮,再次的出兵了,大半年的时间,就让诸葛亮直接再次兴兵,而这一次的目标,就是陈仓!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