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卷第001章 三个月后再找人(求关注)第3/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还没有走近,就听到了磨房里传出声音,不过不是推砻的声音,而是踏碓的声音。

  推砻的声音和踏碓是有明显区别的。

  砻就是磨盘,外面有箩筐做容器,推起来和推磨盘一样的声音,用的是推。但是踏碓又有分别,踏碓是用脚踩。

  在赣南,砻是用来谷类脱壳,踏碓是用捣碎粉。进了门,就看到石臼嵌在地面上,连着踩脚板,‘番薯’扶着栏杆,正用力的踩,一下一下。

  “咚……、咚……”

  “咚……!”

  “你婶不是说你在舂谷的么,怎么又踏粉?”

  “这不年不节的,踏粉做什么?”

  朱学休问着,‘番薯’只是扭头看了一眼,就回过了头,没有再看,过后,拿起粽扫,把石臼里的米粉扫进篾斗里。

  “快中秋了,新美想吃茄包子,所以趁着这几天有空,把粉碓了,要不你回来了,我没空,叔又不在家,想吃都没粉。”

  ‘番薯’告诉朱学休。“过几天,说不定这里还要排队,就算有空,多半也要借给其他人用。”

  旧社会,生产力低下,光裕堂附近并没有水力磨房,一到年节,磨房都忙不过来,就是平时,也多半是在用着,自己不用,也有别人来借。

  “哦,原来是这样。”

  朱学休点头。

  赣南人喜欢将芋子、番薯、南瓜、紫薯,甚至是霉豆腐里的咸辣椒裹上湿米粉进行油炸,芋子做出来的叫芋包子,茄子做出来的就叫茄包子。

  在物资缺乏、少吃少喝的年代,这些油食物深得小孩子、老人的喜欢,松软、清香,吃得停不住嘴,很多人家里最小的一个幺妹,她的绰号十有八九就是芋包子,或者是茄包子,表示她们非常爱吃这种东西,这是赣南乡下是叫的最广的两个绰号。

  (笔者两岁的时候,外公病重,我母亲就是炸了芋包子去看望他,吃过之后就辞世了,他一生都爱这东西。)

  茄包子、芋包子是好吃,但并不是每个家庭过节都能做,这东西很耗油,很多时候,一年半载都吃不上一回油炸的食物,哪怕是赣南出名的米果,也多半选择蒸制,而不是油炸。

  新美是‘番薯’的堂妹。中秋节没到,就想着吃茄包子,这是因为‘番薯’的婶子家里有二份工钱,‘番薯’有一份长工工钱,其叔是个泥瓦匠,这在乡下是一个很吃香的活计,经常出外做活,能领钱回家,生活条件比一般家庭要好许多,这才能事先想着中秋节吃茄包子。

  朱学休有些羡慕‘番薯’,不过不是羡慕他能吃上茄包子,而是羡慕他和新美之间的兄妹感情。

  新美才七八岁,大她两岁的亲哥哥不亲近,反倒是经常缠着大她十几岁的堂哥,缠在他的脖子上,而‘番薯’也乐意她缠着他,经常给她带点东西回来填嘴,两个人好的就像一个狗腿子。

  朱学休有个同胞弟弟,小时候感情也好,但出外求学好多年不曾见过,而邦兴公名下除了他们兄弟俩,再也没有其它同辈,‘番薯’和新美的这份感情让朱学休很是羡慕,有时候甚至是妒忌。

  朱学休站着,就站在门边上,远远的看着‘番薯’把石臼里的米粉扫起、收好,没有近前帮忙,嘴里问着对方。“你这什么时候能好?”

  “今日,今日就好,不用多长时间了。”‘番薯’一边答话,一边扫着,很是用心。

  “那就好。”

  朱学休点头,嘴里说道:“有件事让你去看看。”

  过后,朱学休嘴里停了下来,看到‘番薯’抬起头,望着他时,朱学休才又接着说道:“端午节那天,我们在鸡公岭翻了车,当时有个妹子唱歌提醒我们,还记得不?”

  “你去帮我找找,看看是谁家里的妹子,叫什么名字,找到她,告诉我。”

  听到这话,‘番薯’先是一愣,想了想,过后才点头,开口说道:“好,不过这个要时间,明天估计不行,可能要三四天。”

  “阔以。”

  朱学休一口应承,心里暗暗松了一口气,然后闪人,等他走后,‘番薯’才停了手里动作,蹲在地上,细想着如何着手。

  仙霞墟往南,除了光裕堂及周边的村落,附近从需要这条路赶集的村子不多,只有三五个,只要找到了那部牛车,别的就好找了,有三四天时间肯定是够了。感谢暗着亮及半斤的支持,感谢鲸鱼崽崽的连续投票,谢谢你们。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