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063【明朝商税超低的】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每年乡试开考时间是八月初九,因在秋季,故称秋闱。



  六月初,贵阳士子便陆续动身,启程往云南昆明进发。



  历史上,今年将有一位叫田秋的贵州士子中举,并在二十五年后成功让贵州自开乡试。



  他在奏疏中是这样说的:“贵州(贵阳)至云南,相距二千余里,如思南、永宁等府卫至云南,且有三四千里者。而盛夏更难行,山岭险峻,瘴毒侵淫,生儒赴考,其苦最极。中间有贫寒无以为资者,有幼弱而不能徒行者,有不耐辛苦而返于中道者,至于中冒瘴毒而疾于途次者,往往有之……”



  田秋自己就是思南府人,也即“至云南三四千里者”,比王渊赴考要多走一千余里路程。



  不提前赶路不行啊,万一遇到什么意外,也好有个回旋的余地。



  王阳明的核心弟子当中,只有王渊、李应、越榛、邹木四人赴考,其他人都因为各种原因放弃,陈文学等人甚至去年都没参加科考。



  主要还是考试成本太高,生员们没有一定把握,干脆就不去参加乡试了。一来一回,要耽误好几个月,费钱不说,还特别费身体。哪像其他省份,不管有没有把握,先去考试碰碰运气再说。



  四人当中,王渊和李应骑马,越榛和邹木骑驴。



  邹木,字近仁。此君已经将近三十岁,去年夏天拜入王阳明门下,也在文明书院读书,而且特别喜欢给王阳明跑腿干活。



  除了王渊之外,李应、越榛和邹木都带着书童,而且是惯能打架的书童。



  城西驿站。



  一个足有三十多匹马的商队,正在官道上苦苦等待,队伍中还掺杂了几个赴考士子。



  王渊数人来得较晚,匆匆赶来跟商队汇合。



  这是贵州士子的惯用法子,跟着商队一起走,人多有个照应。而且商队熟悉路况,知道该在哪里停歇,避免天黑了露宿荒野。



  李应连忙下马致歉:“秦把头,真真不好意思,让各位久等了。”



  秦把头名叫秦浩,是这个商队的领头人,专走滇黔驿道做买卖,他是李应家里帮忙联系的。



  秦浩浑身被晒得黝黑发亮,胳膊腿儿都很粗壮,爽利笑道:“不要紧,也没耽搁什么,李三郎太客气了。”



  王渊等人也下马打招呼,又跟随同商队出发的其他士子寒暄。



  得知王渊就是大名鼎鼎的神童,众人态度愈发恭敬。甚至商队当中,还有不少人偷偷看他,似乎是想研究一下文曲星跟普通人有啥区别。



  商队虽然有马,但马儿驮着货物,个个都牵马步行。



  王渊一边观察沿途地形,一边跟秦浩闲聊:“秦把头,你这趟走昆明能赚不少吧?”



  秦浩笑道:“我赚什么?我就一个卖脚力的。”



  嗯,看来不是老板,而是运输队的队长,只负责带人把货运过去。



  王渊又问:“运的都是什么东西?”



  秦浩见神童对此很感兴趣,便详细说:“主要是些湖广货,从贵阳运去昆明赚差价。回来那趟才算真买卖,从昆明运些滇盐到贵州,我们东家是有盐引的。”



  王渊仔细打听,才知道这条路线,也属于茶马商道之一,不过是最不受重视的那条路线。



  最繁忙的茶马商道,乃川黔滇线,直接从云南经黔西入川,根本不需要通过贵阳。川黔线也很繁忙,从黔中运送茶马北走,最终目标是陕甘藏地区。



  “听说商税很低?”王渊好奇道。



  “商税还低?你听谁说的?”秦浩惊叫道,“商税高得吓死人,运气不好,血本无归都很常见。”
负责带人把货运过去。



  王渊又问:“运的都是什么东西?”



  秦浩见神童对此很感兴趣,便详细说:“主要是些湖广货,从贵阳运去昆明赚差价。回来那趟才算真买卖,从昆明运些滇盐到贵州,我们东家是有盐引的。”



  王渊仔细打听,才知道这条路线,也属于茶马商道之一,不过是最不受重视的那条路线。



  最繁忙的茶马商道,乃川黔滇线,直接从云南经黔西入川,根本不需要通过贵阳。川黔线也很繁忙,从黔中运送茶马北走,最终目标是陕甘藏地区。



  “听说商税很低?”王渊好奇道。



  “商税还低?你听谁说的?”秦浩惊叫道,“商税高得吓死人,运气不好,血本无归都很常见。”



  大明朝的商税,确实三十抽一,而且书籍、笔墨、农具、果蔬、牲畜和婚丧嫁娶物品还免税。



  但这只是营业税!



  在津渡关口还要征收过境税,其税率,从三十抽二到十抽一不等。比如木材,过关时直接十抽一;柴禾、茅草也要三抽一;鬃毛、黄藤则是三十抽二。



  遇到不讲理的贪官,商队出发时就征过境税,木材商还没上路呢,就已经被抽走十分之一的本钱。



  宣德年间,为了推行大明宝钞,还在集市里把门店税提高五倍。果蔬种植大户也被盯上,只要装车批发就必须纳税,违背了朱元璋果蔬不上税的祖制。另外再设河运钞关,重复征收过境税,按船只大小进行收税。



  除此之外,还有皇店。



  这玩意儿是在正德年间大兴的,刘公公居功至伟。



  仅在北京城,就设了六个皇店,对客商进行毫无法律依据的征税。现在皇店已经以北直隶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扩散。太监打着皇帝招牌,拦截来往商贾,征多征少全凭心意,动辄“打死人命,糜所不为”。



  刘瑾倒台之后,皇店不但没关闭,反而在全国铺开。



  因为朱厚照已经尝到了甜头,皇店所征商税,不走官府途径,直接装进皇帝的小金库。发展到最后,甚至连小商贩都得给钱,太监养了一堆帮闲沿街征收。



  皇店属于明代中期,对商业发展危害最大的存在。因为征收对象和数额都非常随意,导致商人心里根本没底儿,始终有一种朝不保夕的危机感。



  而且,太监征了那么多税,真正到皇帝手里的,恐怕百不存一,大部分都被太监给私吞了。



  皇帝都这样干,藩王勋戚们自然也不闲着,往往私设关卡,胡乱征收过境税,地方官员还不敢管。



  谁若在明朝硬说商税低,怕不要被商人们乱棍打死。



  你当重农抑商是闹着玩的?



  那些豪商巨贾,无一例外,全都跟太监、勋戚、官府有所勾结,以达到欺行霸市的垄断目的。



  正经商人寸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