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有僧观云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李南告诉他,自己从小被一位老人收养在山中,结果老人故去,他守孝三年之后,这才走出深山,行走天下四处游学,但是好死不死的,在江州附近遇见了盗匪,匆忙之间,他只好剃了头,谎称自己是和尚才活下来的。

  而药娘也是被盗匪抓住的附近山村的女子,两人趁一日盗贼火并,这才匆匆逃下山,害怕盗贼追捕,不得不暂时隐居在山中。

  对于李南的说法,和尚将信将疑,但是李南随即背出了仅会的几句论语之后,大和尚的脸色才缓和下来,而当李南又即景生情,来了一句水清出石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之后,大和尚这才表示了相信。

  会做得这样诗文的人,怎么会是坏人!

  唐人之爱诗,可见一般。

  看了看和尚的脸色,心中斗争了好久的李南,这才给和尚松绑。两人重新见礼过后,李南又给和尚递上熬好的姜水,气氛才缓和下来。

  “小郎君经历之奇,倒是令人可发一叹,身陷匪巢,竟然能够全身而退,还能救得这位小娘子,可谓是菩萨保佑,不知是哪一路盗匪如此恶形恶状,又身在何处,你我下山之后禀明官中,也好前去捉拿。”大和尚喝了一碗水,湿漉漉的身体缓和了不少,但是还是有些不放心,有意无意地打探起李南的底来。

  “南也不知。”虽然不知道按照自己这种身份,是自称在下好还是自称仆好,李南还决定自称南。

  这总不会错吧,古文里面就是这么写的,我真是个小机灵鬼,看到和尚对于自己的称呼没有异色,李南不由得高兴起来。

  和尚能接受,说明其他古人也能接受自己的语法。

  “南所居之山,乃在蜀中,这一带盗匪俱是江州口音,听得不甚明白,而那盗匪所盘踞之山,离此地怕是有一两天路程,南逃脱之时慌不择路,大概是在西南方罢,那火并的两位剧盗,一位身着白衣,秀士打扮,依稀记得姓王,那另一位,豹头环眼,八尺身量,隐隐听得唤做豹子头,至于如何火并,南不得而知。”

  李南把早就打好腹稿的话合盘拖出。

  “哦?老僧久居蜀中,这等剧盗亦未听说过,想来小郎君亦是蜀中人,不知这一路行来,可有甚子收获?”

  大和尚依然不放心,假借攀谈,开始问起李南这一路的风土人情起来。

  我擦,你这个难得到我?李南高兴起来,老子可是自驾到过厦门的好吧。

  说道各地风土人情,李南那就有点东西了,沿路之上的东西,给和尚侃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包括夔门的险峻,三峡的幽绝奇美,古隆中的凭吊怀古,柑橘的美味,讲到高兴处,还背了一手李白的望天门山,听得和尚一愣一愣的,不仅暗自点头而且佩服不已,连声赞叹小郎君大才。当然,李南也很鸡贼,一路上讲风景美食的多,讲的当地风俗的少。

  如果不是真的行舟长江,见到壮丽的天门山,哪里会写出如此优美的诗文,听到那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哪怕粗通文字,没有念过几句诗的大和尚,都觉得眼前浮现出一片烟波浩渺,两边青山相对倒退的美好场景。

  如果不是真到过此处,断然写不出这样绝佳的诗文。大和尚反复将全文背诵之后,不由得赞叹道。

  对面的和尚哪里知道,后世有种叫做网络的东西,各种美景的图片多得数不胜数,古时哪有这个条件,古人对于风土人情的认识,基本上出不去周围百里之地,听到李南如数家珍的样子,大和尚对于李南从剑南道一路行至江州这件事,再无怀疑之心。

  之前看过界碑,李南知道自己身处江州,是的,就是江州司马青衫湿的那个江州,对应的是后世江西九江一代。

  这也可以从当地人的话接近吴侬软语但是又不吃米,而是跟河南那边人一样吃麦子可以推论出来。

  “小郎君果然是隐士高人子弟,惜乎,惜乎,时运多蹇!”大和尚长叹一声,用一种李南听不太懂,类似咏叹调的声音,拖着长声感叹起来唤做豹子头,至于如何火并,南不得而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