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小陈“完胜”王昌龄!(第四更)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今日一见,方知因果!”

  “你这徒弟,当世除了浩然兄才高盖世,恐怕再无人可以教他!”王昌龄叹息道:“昌龄甘拜下风了!”说完,还煞有介事地叉手给小陈行了一个礼!

  陈成:“……”

  靠,我特么一句话没说!

  什么都是王大叔你自己脑补好吗!

  你怎么戏这么多呢?

  还一个劲地给自己加!

  但回过头来想想也不是没有道理——

  一个作品诞生之后,解释权就不完全是作者的了——读者有读者解读,甚至“过分解读”的权利。

  一个作品,本质上不算太好,但结合特定的背景,有时会产生巨大的反应,极大地增强其感染力。

  比如李清照名篇《咏项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放别的朝代,就只能沦为平庸之作:不肯过就不肯过呗,谁管你丫的过不过的!

  但放在李清照的时代,那就是振聋发聩——

  写在什么时候?

  靖康之耻,宋室南渡啊!

  你拿一心往南边逃,都漂到海上了还不放心,吓得生育能力都没有了的阳痿男宋高宗与“不肯过江东”的项羽比——那项羽简直是五千年中国第一好汉好不好!

  甚至都不用跟项羽比了,拿来和明朝“绝不迁都”的于谦于少保比,也把赵构这个狗东西比到尘土里去了!

  再比如白居易长恨歌最后的“天长地久有时尽”,不与“此恨绵绵无绝期”相连,恐怕都不是名句,可是如果联系“天长地久”的另外一层含义,简直不需要“此恨绵绵无绝期”这句,也能有“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效果了——当然,此处先按下不表。

  总之,只要这首诗不是赠给“无名”的“刘将军”,而是赠给一个“负面人物”盖将军,真的是天作之合,意蕴无穷。

  “这最后一句动不得,但还是有别的字可以动!”王大叔虽然“莫名其妙”地就向小陈“认输”了(毕竟他俩并没有说要斗诗),可对于改诗仍然有很大的热情:“酒酣击筑和高歌——盖嘉运怕没有没有‘高歌’可听了,我看他日后能听到,徒有‘悲歌’而已!”

  陈成:“……”

  这次是真无语了!

  王大叔竟然还能……

  歪打正着?

  因为高启的原诗就是“酒酣击筑和悲歌”,小陈吸取了当时在皇帝千秋宴上用“不吉利字眼”的教训,特意把“悲”改成“高”才送出去……

  这特么让王大叔又改回正版了……

  当然,高启先生肯定不会见怪,因为王大叔这样改来改去,加上过分解读,把一首平平无奇的诗变成了可流传后世的“精品”,连王昌龄自己都要“拜服”,高启肯定很高兴……

  王大叔自导自演闹出了一番乌龙还不自知,继续道:“河陇战事,莫说盖嘉运去,便是王忠嗣——也依然无可奈何!”

  “依我看,除非是汉朝的卫青、霍去病再世!才有可能荡平河西,海内延平!”王昌龄兴致勃勃地:“但使啊——”

  陈成:“……”

  靠,打住!打住!

  王大叔你今天不把“出塞”一整首诗、四句全部写出来不罢休是吗?

  还“但使龙城飞将在”是吗?

  我需要提醒你“秦时的明月”和“汉时的关”吗?

  还要告诉你“万里长征的人”还“未还”吗?

  只不过……

  为什么你现在说的是“卫青、霍去病”,而不是“飞将军李广”?PS:这几章还是蛮有意思的,开元二十八年的战事,王昌龄其人其事,小陈“不懂却必须装懂”的无可奈何,都挺好玩。求推荐票!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