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朕之亲信何在?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天微微黑了,刚刚内侍们进来要点灯,被崇祯帝拒绝了,并挥退他们,就这么一个人静静坐在偌大的养心殿内,寂静无声!

  世事艰难,使英雄困顿,崇祯帝也思虑重重,始终愁眉紧锁,脸色沉重!

  其实他是有些怪之前那个自己的,怎么如此急功近利,如此草率,如此刚愎自用,胡乱做决定,使得国朝非但没有振兴,反而愈发糜烂!

  就拿袁崇焕的例子来说,国朝正是用人之际,且袁崇焕之忠心任事,确实是一个忠臣,今年正月的金军入侵,绕道蒙古,突袭明长城蓟镇防区的脆弱隘口龙井关和大安口,破墙入塞,兵临遵化,直逼京师。

  若不是袁崇焕拼死救援,阻敌于京城外,自己还能安坐于紫禁城吗?如此忠臣良将,自己怎么就听信片面之词将其逮捕下狱呢?三司判凌迟自己也傻乎乎批准了?如何能做如此卸磨杀驴之事?

  若不是太祖托梦提醒,自己是不是会如此这般越陷越深?难道自己真的就是太祖口中的大明朝的存亡之君吗?勤政是好,可是瞎勤政是不是会弄巧成拙呢?会不会自己越累,国朝越乱呢?

  还有矿监一事,自己怎么就同意取消了呢?那么朝臣的蜂拥而上的弹劾,你崇祯就退缩了?就软弱了?外地的矿监多有不法事,换一批内侍就好了,怎么就同意取消了呢?这好歹也是一年近两百万两的进项,也是财源,靠外朝那些嘴皮子大臣,弄得到钱吗?

  自己真是太善良,太容易听信一面之词,不能明辨是非啊,谦听则明、偏听则暗!

  自己该如何做呢?

  世道不太平,连年大旱,朝中无钱,每年税收杯水车薪,朕的子民们一直每日饿死之人不计其数,怎能不揭竿造反!

  杨鹤剿匪不力,自然要换掉,把他调回朝中来,他能力还是有的,但是是治政能力,剿匪是不行的,必须另选一位强力的剿匪大将才行,但他的一个观点是对的,不解决陕西饥荒,叛乱只会越来越大,农民吃不饱,没活路,肯定会走上造反的道路。

  不解决根源问题,朝廷只是一味镇压起义,肯定是舍本逐末的,只有把未造反的民众安抚住了,造反的人没了根基,自然就不战而溃了,但要安抚的是民,不是匪,这就是杨鹤的错误,从了贼的人,一定要杀,要杀一儆百,要杀得干干净净,太祖爷说得对,一定要狠,对自己很,对贼子狠,对那些贪官污吏,结党营私的大臣更要狠!

  杀!要杀得干干净净!

  崇祯帝一拳砸在桌子上,丝毫不觉得疼痛!

  要有军队,朕一定要练出一只绝对忠诚于朕的军队,要有最先进的兵器才行,听礼部尚书徐光启禀报过,说火器很厉害,什么红衣大炮,威力惊人,看来有时间要找他详谈此事!

  朕还要弄钱,外朝那些臣子天天哭穷,你们最好是真的穷,不然等东厂和锦衣卫查出来你们贪赃枉法的话,朕饶不了你们,一定要想法子弄钱,不管用什么办法,一定要弄钱,陕西平叛赈灾,那个不要用钱,自己要练兵,要更新兵器,辽东要抵御建奴,还有个什么辽响,一个个都是无底洞!

  崇祯帝想到此处,已经是悲愤难忍,差点就要吼出声来,这一桩桩、一件件,千头万绪,自己真是无从下手!

  恨啊,登基三年了,自己怎么一个可以信任的大臣都没有,满朝黄紫公卿,为何一个可以信任的人都无啊,无信任之人,如何成大事。

  好啊好啊,既然你们不思忠君报国,反而在朝堂中搞党争争权夺利,那朕就弄个帝党,让你们看看,谁才是这大明朝的主人。

  周延儒的东林党、温体仁的新浙党,楚党、齐党等式微了,你们两党夺权吗?朕绝不会再容忍你们!绝不会!朕要狠,一定要狠,此等臣子,找到机会,一定要杀个干干净净!

  太祖爷,我该怎么办啊?谁能帮帮我,此时此刻的崇祯帝,想着这个千疮百孔的帝国,一个人的养心殿,是如此的孤独无助,是如此的令人悲痛断肠!

  沉默许久的崇祯帝,重新打起精神,面对桌上如山的奏折,愈发苦闷,不是要钱增兵的折子,就是党同伐异,弹劾官员的折子,不看也罢!

  猛然间,崇祯帝看到一篇不一样的折子,是前吏部稽勋郎中孙传庭上的一个折子,《屯田策》,“臣孙传庭启:屯田一事,自太祖年间……..”崇祯帝哪有什么好心情看这些废话,直接跳过去看正题,“臣闻陕西剿匪,耗费巨大,国库难以为继,可施屯田策,军屯、民屯皆可,使军队管之,在陕西及周边山西、河南等地开展大规模屯田,臣预计,一两年后,必能使陕西官军自给自足,甚至有臣都没有,满朝黄紫公卿,为何一个可以信任的人都无啊,无信任之人,如何成大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