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建始元年)之二第1/3段
东折西弯地走到了地方,灵山通报后,王莽和兄长跟在母亲身后入殿,行叩拜之礼,齐声道:“愿太后千秋万岁,长生无极。”
“起,起。”太后王政君含笑扶起王渠氏,为不使王渠氏自觉卑下而窘迫,她特地换了素色深衣,减去几件首饰,平易温婉,握着王渠氏的手,说道:“这些年辛苦你了。”
“不辛苦,承蒙太后记挂顾念。”王渠氏说着却是潸然泪下,王政君亦感慨落泪,拉着她的手唏嘘一番,又问及兄弟二人,忍泪笑道:“永儿这形容姿态可真似曼弟,莽儿虽小,眉宇之间却有股子英气,来来,让姑姑好好看看。”说罢,揽着兄弟俩又不禁喜笑颜开起来:“今日总算见到你们了,你们伯父可常在我这里夸你们呢。”
王渠氏早已拭干眼泪,笑道:“这些年我们母子,全赖夫家诸兄弟姊妹照应,才得以生活无忧,恩深义重,甚是感激。”
“这都是他们应该做的。”王政君笑道,复叹息一声:“无奈我久居深宫,多有不便,未得关照你们一丝一毫。”
王渠氏忙道:“太后怎如此说,若非太后之福德,吾家怎得身居陋巷而小康,永儿莽儿又怎得师从名儒,幼学勤勉。”
两人和乐地往来几句,王政君思量着时候不早,他们尚未用午膳,便着人先领他们去用膳,并对兄弟俩嘱咐道:“晚上还有家宴,你们可要留点肚子哦。”
王莽听言,心中却是一阵酸楚——巷中平民一日不过一或两餐,家贫者甚至饔飧不继,而在这宫里,竟然要如此嘱咐——可他不能表露出来,只得默不作声地去用午膳。
用膳后,王政君又召他们母子入殿叙谈:“我决定把你们接进宫,皇儿也很是同意,本说先遣灵山知会你们一声,待你们收拾两日再去迎接,可我心急,多等不得这两日,索性直接让接进了宫,想来未免太唐突了些。”
“不唐突,不唐突,太后恩重,样样替我等考虑周全。”
“应该的,今后啊,你们就住我这东宫,一家人也不必拘礼。需要什么我着人去添置就行。”王政君笑道:“我私心想,把你们接进宫你也能多陪我聊聊天,可是真怕耽搁了侄儿们的学业,听说他们一直师从陈参先生,不知都学了什么书?”说罢,她便转头向兄弟俩提问学业。
兄弟俩皆一一作答。
“好,好啊!”王政君眼角眉梢都是笑意:“弟妹你真有福气啊!这陈参先生果真名不虚传!你放心,待你们休息几日,我亲自为侄儿物色好师长。嘿嘿,真是王家的好苗子呀!”
“谢太后隆恩。”两兄弟行礼谢恩。
“起。”她笑着把两兄弟的手放在掌心摩挲。
“我还不都是托了王家的福,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把孩子们好好抚养长大,也算是能给曼郎些交代了。”
提到王曼,王政君又神情哀戚起来:“唉,我入宫时,兄弟姊妹中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曼弟了,他生性聪颖却自幼多病……真是没想到……我连最后一面也没见着……如今诸兄弟皆沐浴皇恩,加爵封侯,独独……”
“太后姊弟情深,曼郎生前也常说到您……怪我,不该提起伤心事。”说罢,便把话题转到今日五侯同封如何风光之上:“夫家贤能之才辈出,如今更是金相玉质济济一堂,皇恩殊隆,宠盛古今,青云之途不可限量,曼郎若泉下有知,必定亦觉皇恩加被,家族光耀,万分荣幸。”
王政君点头笑道:“我以微鄙德行得先帝之青眼,常思皇恩难报,惟愿诸兄弟甥侄尽心尽力,辅政安国,百年之后我亦可坦然无愧相见于先帝。”
“太后乃空中明月,夫家诸兄弟皆是架殿之梁,上下齐心,何有不恢宏汉家功业,名垂罔极之理?”
“只可惜曼弟学而不厌,聪颖过人,却未能左辅右弼,一酬壮志……嗨,不提了,好在侄儿皆好德勤学,日后定能为国效忠。”
二人聊得兴浓,王莽却暗自不解:汉祖遗制“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虽然诸位先皇各有封侯名目,但一日之内、一族之中,竟封五侯,古今无二,何况既无军功,其子又多为纨绔之类,如此殊宠,未必社稷之妙啊……
聊了片刻,王政君又过问了几句兄弟俩的学习,满意地眯着眼笑:“好,真好!哎呀,这时候也不早了,瞧我一说起话连时间都忘了。”她向王渠氏笑道“晚上还有家宴,你们也得去准备准备了,反正今后我们自是可以日日相见了。对了,你带的婢今日五侯同封如何风光之上:“夫家贤能之才辈出,如今更是金相玉质济济一堂,皇恩殊隆,宠盛古今,青云之途不可限量,曼郎若泉下有知,必定亦觉皇恩加被,家族光耀,万分荣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