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章 家国与国家第3/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一部分读书人对国家和家国从来都是家字当头,食君俸而谋私利,只顾着自己的利益,知识,对于他们而言,不是修养,也不是报国之技,而是用于获利和欺瞒、蛊惑百姓的工具,这是坏人。”

  “大明承平已久,虽多有战事,却都发生在边防和关外,一部分读书人,并不懂什么是国家,也不懂无国何以为家的道理,为了个人的目的,他们可以编造、扭曲。传播与真实完全相悖之事,尤其是现在各种诗会、诗社,坊刻各种传记,片面的引导百姓。这是糊涂人。”

  “以西山煤局举例,时至今日,京师百姓半数以上,还以为朕在谋私利,与民争利,对此议论不止。”

  “王伴伴弄了个紫金阁,虽然官署邸报已经对此进行了纠正,但是民间舆情纷纷,还是有伤国之大体,黄老师父对此还要多伤心才是。”

  舆论的高地,都是如此,自己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占领,在这方面上,大明皇室是极为孱弱的,而仕林也因为各种复社、几社的文章,弄的乌烟瘴气。

  倪元璐言授笏板,五万儒生可吞辽,可是有不少的拥趸,而倪元璐接连踩着皇帝的脸面刷了不少的声望,不少年轻的学子,对此深信不疑。

  辽东虽然和大明仅仅隔着一道山海关,可关内关外还是太远了一些,他们年轻热血,却被古怪的舆情所引导,变得面目可恶。

  朱由检对此极为痛心,但是紫金阁刚刚成立,力量比较孱弱,民间的各种诗社,耕耘了几十年,根深蒂固。

  以复社为例,复社吞并最大的社是应社,而应社的前身是有应社、匡社、南社组成。而吞并的小的社,有中州端社、松江几社、莱阳邑社、浙东超社、浙西庄社、昆阳社等等至少十六个小的结社,这些小的社就养着十几杆笔正。

  而复社的对手,几社,也是一个相同体量的对手,昙花五子社为前身,吞并了十数家结社,而且还有沧浪会、十郡大社为左右手,其气焰丝毫不在复社之下。

  而复社和几社又多有合作,盘根交错,互有交集和重复之处。

  复社、几社都会定期举行会盟,第一次是在尹山大会,第二次是金陵大会,第三次是虎丘大会,这些定期会盟,确定斗争纲领的结社,其战斗力,不容小觑。

  朱由检并非第一天注意到他们,在此之前,他都是以【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去抗衡,大明的国策是好时坏,大明的百姓们又不是全都是糊涂蛋,不会因为笔正们叨叨几句,就对国朝失去向心力。

  但是有很多的百姓是盲从的,之前是没有力量去引导,现在黄立极既然回来了,这舆论的高地,总是要去占领的。

  涉及到了大明皇帝的权力,权力的诞生和稳固都和自身想象有很大的关系,当舆论长此以往下去,必将导致离心离德,这是朱由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黄立极稍微琢磨了下,俯首说道:“万岁,臣知道了,谨记万岁圣诲。”

  一直到黄立极离开乾清宫,朱由检都没琢磨明白黄立极为何说圣诲,这个词可不是日常用语,多数都是有所启发,朝臣们才会如此说。

  黄立极出了乾清宫,抬头看着天空明艳的日光和万里无云的蓝天,这春日春光,格外暖人。

  黄立极的确是想明白了一些事。

  他在去辽东之前,就是万岁口中那一类,因为大明天下承平已久,不懂什么无国无以为家的道理的糊涂虫。

  他从未见过兵祸,此次出使,看到了厉兵秣马的建奴,家国和国家,在他心中终于掉了个儿。

  行万里路,这一路上,黄立极看到了太多太多,因为战事流离失所的百姓,他们麻木的逃亡着,甚至都不清楚能够逃到哪里去。

  甚至黄立极还看到了无数路边的骸骨,这都是逃难的百姓,最终冻死在了路上。

  若是国破,那他的家人,大约那些逃亡的百姓一般,四处流亡。

  辽东破了,还能逃向关内,大明的朝廷还在,还有董应举去接应屯田,安排辽民,若是大明朝廷不在了呢?

  他的家人,又该逃向哪里?

  无国无以为家,是黄立极这万里路来一直参不破的道理,被万岁一句话说的通透,所以黄立极才会说谨记万岁圣诲。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