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利器鸟铳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3、装药(将火药从铳口倒入铳膛);

  4、压火(用随枪的仗装膛内火药压实压紧);

  5、装弹(取出弹丸装入铳膛,然后用仗将弹丸压入火药中);

  6、装门药(将发药罐中的火药倒入药室的火门内,把药室填满,使之与铳膛内的火药相连,而后将火门盖盖上,以防潮湿);

  7、装火绳(将火绳装入扳机的龙头式夹钳内,准备点火);

  8、打开火门盖,点燃火绳;

  9、瞄准扣动扳机发射。

  这些步骤看似不算多,但如果要按照作战和确保每一个步骤都百分百完整不错误的话,就必须再分解的更多一些,而且至少得有十几步。

  这么繁多的动作,训练起来都晕的慌,作战的话几乎就可以想像会混乱成什么样子了,出错几乎在所难免。

  难怪历史上很多著名的铁军不得不在作战时通过每错一步就砍手、削耳甚至砍头来强迫鸟铳手拼命提高操作的准确率,确实有不得已的苦衷。

  不过这样的方法,李平虽能明白,但却不打算采用,倒不是因为野蛮,而是就这样随便毁掉一个军人的行为实在是把双刃剑!

  人难免都有迷糊的时候,极端苛刻的法子是能带出强军,但也容易让部队完全失去感情,最后成为一群机器。在一个政权稳固的国家,这也许是练军的好法子,但决不适合需要抓军心的乱世。

  战阵之时,越简单的往往越是最好的,问题的关键还得是减少繁琐的步骤和强化日常训练。

  不过,也不是没有惊喜。

  通过十几次的射击,李平大致判断出鸟铳的有效杀伤射程竟然可以达到一百米左右。

  这样的射程实际上超过了很多杂牌弓箭手的射箭距离,而精锐弓箭手和强弓又对哪怕是强军来说都是不多的,但鸟铳部队却是可以短期内完成批量生产的。

  更惊奇的是,那什长居然还补充说,如果选用杂质更少和面更细的火药,射程应会更远。这批火药,反正他个人觉得比较一般。

  李平大惊,真要能再增加二三十米的射程,这鸟铳可就比弓箭优越太多了,而且是完全吊打弓箭。估计这货就是在早期工匠管理严的时候确立的大行于世的地位。

  看来明朝初年,明军在草原上凭借火器把蒙元余部打得东躲西藏并不是史书的夸张,大量的这东西在平坦的大地上进行齐射真没骑兵什么事儿了。也难怪都说,火器是骑兵的终结者。

  至于火药再提纯的事儿就交给宋宝来了。

  不过李平很快又想到了一问题,这么多的装弹步骤意味着长时间的火力准备,要想维持火力持续性,三段击恐怕不行吧?

  果然,那什长说他们以前训练时要求的都是五段击或六段击,但却从来没用过。

  他唯一实战中开过的一次火就是一大帮人乱哄哄的向对面远远的打了一轮,那些贼兵只被打倒了几个就被吓跑了,他们自己人反被炸膛的鸟铳伤了十几个。

  今天他们用的鸟铳,虽然中间换了好几支,但每支也都发射了二、三发铅弹,有几次还故意多装了些火药,但都没有发生危险苗头甚至炸膛的迹象,看来质量确实是比较好。

  知道了鸟铳的性能,李平也顺嘴问了问官军是怎么来对鸟铳兵的作战来进行指挥的。得到的答案与他上次从赵进那里学习到的明军火器指挥手段基本没有什么大的差别。

  作战时先到各军的前面去摆好队伍肯定是第一步。

  当敌军进入射程时,听到吹喇叭一声,鸟铳手第一排开始齐射,然后第一排退回到后排装填。再听到吹喇叭一声,第二排开始齐射,然后也退回后排装填,依次顺序进行。

  等敌军靠到即将接战时,通常会吹喇叭声不停,这时所有鸟铳手要全员开始齐射,然后向后退入步兵阵后,后面的步兵则在鼓声的命令下向前接战。

  这样的指挥手段其实已经十分成熟且有章法。

  只不过,能严格依令而战的却十分少见,反正这什长从未见过能按操演时指挥及作战的部队,只是听说过。真有这样的军伍,他觉得大概就是所谓的精兵了吧!

  玩了鸟铳,李平又试了试火铳。这东西操作起来更不方便,死沉死沉的,得好几个人一起才能摆弄。

  战场机动性就不用说了,甚至都没有瞄准的东西,完全是概率射击。但它的威力却挺大的,不过射程并不远,也就百米之内,这应该是身管短粗导致的弹丸初速不高。

&emsp的地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