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嘤其鸣矣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宗伯,今儿个弄了点好吃的,尝尝去。”王棣给主客双方介绍罢,兴冲冲地领着几个人向涧谷边走去。

  苏小妹时不时地望那男子一眼,听王棣那小子介绍说,这位大叔叫宗禹卿,一个匠人取名倒是挺高雅的,而且怎么看这都不是个普通工匠,真是让她好奇啊。

  历朝历代皆是重道轻器。匠为末业,匠役至微。

  士农工商,“工”仅在“商”之前。“士”自不用说,历来站在金字塔顶端,耕读传家是美谈,关心农业会受到道德上的尊崇。

  匠人是兼具力工和匠人角色的手艺人,他们大多是文盲,活在最底层,备受欺凌,工作是粗俗而肮脏的。匠人们没有话语权,为主流社会所排挤,更休谈著书留名了。

  但宗禹卿显然不是普通匠人,这让年龄尚幼原本就对“士农工商”定义不甚明确的苏氏姑侄对此人很是尊崇,亦步亦趋地跟随着,想从对方的言行举止之间瞧出些端倪来。

  涧旁松竹掩映处,辟出一块半亩见方的空地,建有一座亭子。

  亭内亭外一干仆从有条不紊的忙碌着,身着蓝绿紫青的衣裳来回行走,如蝴蝶穿花,时不时地说笑两声,银铃般的笑声煞是悦耳。

  青山绿水,松竹亭榭,且有美婢当前,这一幕无比的赏心悦目。

  更诱人的是空气中弥漫着的香味,清烟袅袅,奇香缕缕,不说苏小妹与苏过及宗沐这些半大少年,便是宗禹卿也是喉结滑动,吞咽着唾液:“棣哥儿,这是……”

  那一副副形状奇怪的物什是众人见所未见的,内似镂空的铁盒中烧着木炭,铁盒上是一根根铁丝串成的“筛子”,仆人们正拿着一串串荤素食材并不熟练的烤炙着,时不时地洒些佐料,诱人的香味便是从那些食材散发开来的。

  “冬吃火锅夏烧烤,再配上猴儿酒,吃得个大汗淋漓,倍儿爽,绝妙。”王棣打了个响指,站在一块大石头上,颇有挥斥方遒的气势,奈何年龄摆在那,略显滑稽。

  烧烤?

  “一定很好吃……”宗沐与苏过嘀嘀咕咕的说着:“去年冬天三哥捣鼓出一种叫‘火锅’的新鲜吃法,很美味呢,越吃越暖和……”二人年龄相仿,颇有共同语言,木头看这位不大言语、比自己更像木头的客人很是顺眼,不无遗憾的说道:“你们要是天冷的时候来,就可以吃上火锅了。”

  苏过“哦”了声,对“火锅”虽心神向往,却是对近在咫尺、唾手可得的烧烤更在意些。在大美食家父亲幻熏陶下,过儿同志对吃食也很讲究,小小年纪便有饕餮客的潜质。

  这日的烧烤大餐很丰盛,有羊肉、鸡脯、禽蛋、菌菇、藕片、青菜等二十多种食材,荤素皆有,份量充足;另又起了数个大架子,穿叉着野兔、乳羊等,烤的“滋滋”作响,里嫩外焦。

  主客数人在王棣的示范下各自尝试着动手烤食材,虽然手法笨拙,且火候掌控不当,炮制出的食品色香味皆不全,但毕竟是自己动手的成果,也是吃的津津有味。

  待到不愿动手,便坐在亭子里坐享其成。苏氏姑侄是川蜀子弟,好吃辣能吃辣,在如斯天气下吃的个满头大汗,又喝了不少冰镇过的猴儿酒,大呼过瘾。

  这是一次终生难忘的野炊烧烤盛宴,多年后苏过写进了自传游记中,乃掀起烧烤热。

  而苏小妹对王棣的态度终算有了好转,毕竟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软,也不好太过分的针对人家,心里默念:也罢,看在美味烧烤的份上,先不与他计较,留观后效。

  俗话说得好,想要得到一个男人,就先要抓住这个男人的胃。反之亦然。

  有一门精湛的技艺真好,如厨艺,如微雕。

  苏小妹对微雕很感兴趣,边吃边问着相关问题。

  宗禹卿倒也知无不言,言道早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出现微型雕刻。战国时的玺印小如累黍,印文却有朱白之分……

  选材和刀具抛开不提,微雕得有特别精熟的书画功底,雕刻的时候才可进行“意雕”、““意刻”;雕刻时要屏息凝神,集中意念,毫厘千钧,一气呵成;运刀要稳、准、狠,微雕的刀即是笔,功力不足,因微失控,刀不达意。在微雕作品上配微刻题款一定要讲究书法效果,那些见大显丑,字之歪斜,行之不齐,画之失准,配之失调……林林总总,诸如此类。

  苏小妹听得聚精会神,长长的睫毛眨啊眨的,大概是生起了学习之心。

  这日的钟山之行,趁兴而归。

  王棣与苏小妹、苏过、宗沐这几个年龄相仿的少年,相识于年幼,正是: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

  注1:放大镜的初级阶段。人们把透明水晶或宝石磨成“透镜”,这些透镜可放大影像。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