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香花美人第2/2段
数年前,苏轼折道金陵拜访王安石,停留一月有余,期间王棣几乎全程陪伴。
苏轼见王家子气度不凡,数次考校后大为赞叹,言道“此子大才,某亦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过后,苏轼国惜王棣之才,不欲其沉泯于众,乃在扬州、汴京等地,多次在友人面前提及王棣此人。
东坡居士何许人也,能得其多般称誉、提携,王棣在文化圈想寂寂无名也难。只是这数年,王家三郎从未在公开场合露面,其人究竟如何却是成谜。
在这“暗香阁”,先前侃侃而谈的温润少年原来便是那个传说中的“王家宝树”,观其人听其言,东坡居士大抵是没有言过其实的。
聂胜琼终究并非“圈子”里的人,不晓得其中关节,但王棣所说的如何赏梅的论点着实让她深以为然,想了想,说道:“王公子何不将此般言论编辑成册,好教天下爱梅之人有所禀持?亦是一桩风雅妙事呢。”
王棣微微一笑,尚未开口,王未便抢着说道:“对呀,三郎,你若是不得闲暇,我可以帮忙的。”
她说完,大概觉得有外人在,不应如此率性,吐了吐舌头,很是可爱。她是王旁的长女,只比王棣小了一个月,打小便不肯唤王棣作“哥哥”。
“可以呀……”王棣随意地应了声,看看时辰:“歇够了吧,走,赏梅去。”
雅室不大,挤了十几个人,便丝毫显不出“雅”了。
梅花山约有百来亩,人在“暗香阁”上四眺,山岭青葱,隐约还有积雪未消。再看阁楼周遭,满眼一片色彩娇艳高洁的梅树,有的娇小玲珑,憨态可掬,像初生的婴儿般可爱;有的青春洋溢,热情奔放,似亭亭玉立的少女般可爱;有的超凡脱俗,端庄大方,如贵妇般可敬。
待到人置身花海中,却又是另一番景象。
满树的梅花开了,细长的枝条被密密麻麻的花朵包围了。一朵朵梅花你挤我拥,形态姿势各不同,有的懒洋洋地平躺着,有的翘首盼望,有的歪歪扭扭地依着旁边的花朵,有的侧着脑袋,有的俯瞰着大地。
红色的艳若桃李,灿如云霞,又如燃烧的火焰、舞动的红旗,极为绚丽;粉红色的梅花如情窦初开的少女的面颊,带着十二分的羞涩,如描似画,柔情似水;白色的梅花如银雕玉琢雪塑,冰肌玉骨,是那么清丽超然,清雅脱俗,清白无瑕,清正无邪,令人望之肃然起敬。
至若徜徉其中,便有芬芳浓郁,暄香远溢。浮功的香气盈怀,在身子内外萦绕不散,若深深地吸上一口气,更是清香满口,沁心入脾,顿觉心旷神怡。
偌大的梅林间,游人三五成群,男女老幼咸有,多以士子文人居之,或高谈阔论,或窃窃私语。亦有少妇在侍婢的陪同下细步行走,虽有薄纱遮面,仍是吸睛无数。
彼时无论男女皆喜斜簪插花,不曾折花插髻的王棣几人反倒显得异类。
“此品梅花头甚丰,叶重数层,盛开如小白莲,梅中之竒品。花房独出而结实多双,尤为瑰异,极梅之变,化工无馀巧矣……”李之问亦是好梅之人,指着一株梅树说道:“某晓得蜀海棠有重叶者,名莲花海棠,为天下第一,可与此梅作对。”
众人自“暗香阁”下来,聂胜琼便一直跟在王棣等人左近。李之问诸人自是陪同左右,绞尽脑汁要在佳人面前展露才情。
李之问故意提高音量,前面的王棣等人当然听得清楚。
王未不喜李之问出风头,随手指着一株粉红色的梅树问王棣道:“三郎,此谓何梅?”在她想来,王棣自是晓得的,盲目的信从啊。
王棣还真认得,随口说道:“红梅。标格犹是梅,而繁宻则如杏。香亦类杏。诗人有‘北人全未识,浑作杏花看’之句,与江梅同开,红白相映,初春绝景也。东坡居士诗云‘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盖谓其不韵,为红梅解嘲云。”
众人想了想,记起“诗老不知梅格在”一句出自苏轼的《定风波.红梅》,此词是他贬谪黄州期间,因读诗人石延年《红梅》一诗有感而作。王棣这么信手拈来,肚子里存货真足啊。
聂胜琼更是双眸发亮,王棣寥寥数语将红梅解释通透,且顺口说及东坡居士的诗句,何其博学也。
又听前方的王未穷追不舍:“如此美景,三郎何不赋诗一首?”
王棣对性子爽朗洒脱的王未也是没辄,晓得对方的心思,是想着压李之问一头呢。
他虽不欲莫名其妙的得罪人,心下却有另一番计较,遂缓缓吟道:“桃李莫相妒,夭姿元不同。犹余雪霜态,未肯十分红。”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