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花魁盛会(一)第2/2段
倒也不至于囊中羞涩,只是,太铺张浪费了吧。
那小厮倒也机灵,回答道:“这些都是聂大家吩咐小的送来的,几位尊客不用会账。”
众人面面相觑,王棣摆摆手示意小厮自去,心想:这聂胜琼可真舍得下本钱啊,青楼大家赚钱也忒容易了些,一出手抵寻常人家十年开销了。
宋朝,银子购买力极强。
据史料载,宋初元丰元年,全国白银总产量为二十一万五千两,之后年产也就在二十多万两左右,当时北宋政府每年的财政收入达到数千万贯,换算成白银则高达千万两甚至上亿两,整个宋朝生产总值更是翻倍,这点白银根本不够用,也影响不了市场。
由于白银存量少,导致银价不断上涨,一般为两千文或以上的铜钱换一两白银。那么,按照《宋史食货志》里提及“熙、丰以前,米石不过六七百”以及《宋史职官志》载“每斗(米)折钱三十文”。通过换算,一两银子换成人民币约九百至一千八百元左右。
聂胜琼为王棣买的这些单,保守估计也得一百两,换成人民币当在一百五十万左右。
这只能说明大宋朝的富庶程度以及物价之高,换作后世,一个普通家庭十年也赚不了这么多。
吃人嘴短拿人手软,总该有所表示吧。聂胜琼不论基于何居心,至少诚意是足够的。
令王棣纳闷的是,聂胜琼怎么就认定了自己会作词?
他不知道的是,他穿越至此,固然是低调之极,平素也尽量多听多看少说话,但从一开初跟随王安石身边,老相公目光如矩,怎会瞧不出他的“早慧”来?而后又有苏轼考校、提携,更是坐实了“半山小神童”之名。之后的数年,他借为王安石守墓之由“隐居”玩珠峰,便是不欲锋芒太露。虽然有王安石荫庇,王安礼也还在高位,但人无百日好花无千样红的道理还是晓得的,低调才是王道。他却是忘了,自己这些年“不问世事、潜心求学”,做的最多的便是读书、写字,问题就出在“写字”上。
这些年,王安礼一直在默默的关注着王棣,对这个后辈在玩珠峰的日常了然于胸。王棣平日里读过哪些书、写过哪些字,在王安礼那里不是秘密。虽然王棣有焚烧字稿的习惯,但总有疏忽遗忘的时候。看着稿纸上那笔好字,王安礼自是老怀甚慰,但那稿纸上写的句子,明明每一句都是佳句,却前文不搭后语,不知是整篇摘录还是偶得?王安礼自认读书开万卷,却是不知这些佳句出于何处,百般费解之下便伺机询问友人。友人亦是不知,一番盘问之下得知是王家三郎练字所写,再联想“半山小神童”之名,便认定了是王棣所作,还再三恳王安礼敦促王棣拿出全篇。王安礼谨遵三兄要王棣“韬光养晦”之嘱,自然是敷衍了事。但王棣能诗善词、精于制文一事却是在小圈子里传扬开来,七传八转,聂胜琼也晓得此事,王棣本人犹未自知也。
到得此时,他虽然有心帮聂胜琼一帮,但一定不会轻易出手,走着瞧吧。
今日是花魁盛会首个比赛日,将决出前三十二强。
其实,参加“评花榜”大会的各家歌坊、青楼的灯船画舫前几日便陆陆续续的到了秦淮河,每天午后开始接待客人。这也可以算是笨鸟先飞,尤其是外地的参赛者,虽然有支持者来金陵城捧场助威,但客场作战已是先输了地利,抢先露面,纵然做了亏本生意,但能积攒人脉,不至于在人和这方面也相去甚远。
通过前几天的预热后,总共五十余家参赛者于十三日齐聚“寒烟阁”,自午后开始轮流登台表演。
王棣等晚膳后方进入会场,是特殊个例。
“寒烟阁”内大概能接待五百名宾客,自巳时许便陆续有客人到来,到午后几乎座无虚席。之后有因拥捧的姑娘表现不佳必定被淘汰而离开的,但又有更多“补位者”。到得晚间,“寒烟阁”便闭门谢客了。当然,如王棣这等佳宾除外。
晚间的表演当然比下午更精彩,聂胜琼、贺丽丽、王萍萍等热门悉数安排在这个时间段登台。
王棣等戌时赶到,还真是来的早不如来的巧。
小婢刚布好茶,楼下一司仪模样的人便登上舞台,说了几句讨好的欢迎致词,便高声宣布晚间的赛事开始,第一个上场的是ⅩⅩ楼子的ⅩⅩ姑娘。
王棣等在三楼听得很是清晰,却是不了解这位参赛者,便喝着茶、尝着小吃,安安静静地当个观众。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