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花魁盛会(八)第1/2段
花魁大会第二轮共有三十二人竞演,赛事便放在了夜间。
这些日子,无疑是文化艺术界的饕餮盛宴。金陵城内贩夫走卒云集,秦淮河畔文人墨客齐聚,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好一派歌舞升平、河清海晏的盛世光景。
秦淮河上一艘艘灯船渐次排开,丝竹声隐约可闻,舫舱间灯光摇曳处不乏放浪形骸的身影,令人遐思翩翩。
最热闹的自然是“寒烟阁”,数十步之外的夫子庙冷冷清清,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学宫里的学生自是不肯错过此等风雅盛事,哪里还静得下心读书写字?
东晋咸康三年,夫子庙始建,根据王导提议“治国以培育人材为重”,立太学于秦淮河南岸。当年只有学宫,并未建孔庙。
本朝景祐元年,孔庙就东晋学宫扩建而成,因祭奉孔夫子,故又称夫子庙。在学宫的前面建孔庙,目的是在于希望士子遵循先圣先贤之道。
十里秦淮水,波映花灯红。秦淮灯会可谓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三国东吴时期的建业城最先出现在岁时节庆、欢乐喜庆等重要场合张灯结彩的现象。如前方将士凯旋而归,朝野官民都会聚集在都城内外,用香花灯烛营造气氛,迎接他们的归来或劳军犒师。
早在南朝伊始,国都建康城就曾举办过元宵灯会。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家庭美满和天下太平,张灯结彩的景况,开始从深宫禁苑、宗教场所走向民间大众,“灯火满市井”的场景颇为壮观。对此,梁简文帝萧纲、陈后主等都曾用生动的诗歌,描绘了南朝利用灯彩来增添节日气氛的社会风尚。
隋以来元宵节张灯结彩的习俗开始正式形成,元宵佳节张灯、观灯等活动开始蔚然成风,唐朝魏征的《隋书》中对金陵城张灯结彩的习俗有了详细描述。
唐代开始元宵节灯会正式成为民间习俗,其规模也得到迅速发展。张灯时间由元宵一夜扩充到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三夜,并取消这期间的宵禁。
到了本朝,元宵节张灯时间从正月十四一直延续到正月十八,累计五夜。
今年适逢花魁大会的举办,金陵城从初五日便开始悬挂花灯,到了十四日灯会正式开始,整座城便成了灯的海洋,各种各样的花灯挂满了大街小巷,人置身其中,恍若仙境。
如斯美景当前,秦淮河畔自有那落魄士子踯躅徘徊,望着灯船画舫咬牙切齿。
“呜呼悲哉,在夫子庙前举办这劳民伤财的花魁大会,实在是有辱我名教正气之风。”
“有辱斯文,有辱斯文哪,大圣先师若是……可恶之极……”
“走吧,眼不见为净……”
“走,某知道有一处小酒肆,一角酒只需三文钱,你我且去一醉方休……”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且去且去……”
对于这种吃不着葡萄就说葡萄酸的穷书生,旁人只是抛过去几个白眼,不屑地说:“亚圣有言:食色性也。好色乃人之本性,何错之有?假斯文,还一醉方休,是囊中羞涩上不了灯船吧。”
同行者附和:“穷酸秀才而已,故作清高罢了,还大圣仙师呢,啧啧,圣人才没有这等学生。”
另一边柳荫下,王棣等人面面相觑,皆是哑然失笑。
“食,色,性也”可非亚圣所言,而是告子的观点,原话是“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况且,“食,色,性也”这句话也非那人所理解的意思。
王桐忍不住笑道:“若是读书只知字面意思倒也简单了,人人都可成大儒。”
他望着王棣:“‘食色性也’,我是这么解读的:所谓饮食,等于民生问题;男女属于康乐问题,人生就离不开这两件事。”
王棣精解经义,外面的人不知道,王家人却是清楚的。
王末微微摇头,说道:“食,喜爱的意思;色,美好的意思,这句的意思应该是喜爱美好的东西,是本性使然。”
王未点头支持妹妹的观点:“对,美好的东西谁都喜欢。好色,是人之常情。”
众人说话时目光都望向王棣,希望得到他的认同。
“释解先贤语论,大抵是很难达成共识的,一千个观……哦,每个人解读的方向不同,理解的自然不一样。学术之争嘛,其实谈不上谁对谁错,能被更多人认同便可推行,但仍可以争辩。”王棣想了想,在自家人面前也没必要藏掖,慢慢的说道:“我是这么理解的——食,并不只代表吃东西,它是泛指人的衣食住行等生活起居,是一种代称,属于物质上的;色,既不是代表喜欢漂亮的东 况且,“食,色,性也”这句话也非那人所理解的意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